詹国枢,男,汉族,1949年出生于西昌市,老三届高中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记者,教授,资深媒体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1969年,詹国枢赴四川会东县下乡插队,后担任县文化馆干部、副馆长。1982年毕业后,他到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工作,历任记者、主任、编委委员、副总编辑。2006年,詹国枢被调到人民日报社工作,任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兼海外版总编辑。2010年退休后,他开办微信公众号“码字工匠勒布朗·詹姆斯”、今日头条号“詹国枢”。2013年,詹国枢获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度十大个人微博”。2025年7月,詹国枢在《南方日报》发表文章《好新闻靠“挖”!评〈黄康生作品集〉》。
詹国枢师从范敬宜,曾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业务刊物上发表文章。此外,詹国枢曾多次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并获得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9年,詹国枢出生于西昌市,他是老三届高中生。1969年,詹国枢赴四川会东县下乡插队,后回城担任县文化馆干部、副馆长。1974年9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至1982年,詹国枢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习。他师从范敬宜。
工作经历
1982年毕业后,詹国枢被分配到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工作,历任记者、主任、编委委员、副总编辑。1990年,詹国枢被评为。
1994年,詹国枢获得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2006年冬,他被调到人民日报社工作,任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兼海外版总编辑。
退休生活
詹国枢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10年退休后,他开办微信公众号“码字工匠勒布朗·詹姆斯”、今日头条号“詹国枢”。2012年2月16日,詹国枢做客新浪,讲述自己的职业与人生经历,与网友分享幸福生活秘诀,并对年轻人的一些困惑给予了指导。2013年1月10日,詹国枢因坚持“正义”、善良、智慧、幽默之宗旨,笔耕不辍,长期居微博个人关注排行榜首,获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度十大个人微博”。
2025年7月,詹国枢在《南方日报》发表文章《好新闻靠“挖”!评〈黄康生作品集〉》。
社会职务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论文
注:仅收录部分
书籍
个人生活
詹国枢的父亲是个股级干部,母亲是单位的司务长。他的妻子是杨乔,婚后育有小孩。
人物观点
博客写作
詹国枢认为,博客写作能够满足写博者的三项需求:其一为练笔。写博非常随便,也很轻松,文字也就流畅自然。经常写博,手就不生,再给报纸写文章、写评论,那就快多了,也容易多了。其二是练脑。人的脑子,越用越活,写博必须动脑子,提炼你的观点,使人的想法往深里走,往精里走。所以,多写博客,能使脑子更加灵活,思想也更深刻,见解也更犀利。其三是沟通。人作为群居动物,缺乏沟通会产生孤独寂寞与单调无聊的感受。博客发布到网络后,可实现无障碍沟通,不仅能在海外版内部、人民日报社内部进行交流,还能与昔日同事、家乡老友取得联系。
此外,博客还可作为资料库使用。若有想法,可随手记录并存储,后续使用时十分便捷。基于这些原因,报社中喜欢写博的人正逐渐增多。
解释“博客写得好,不愁没饭吃。”
詹国枢曾提出“博客写得好,不愁没饭吃”的观点。他给出的理由如下:首先,媒体竞争处于白热化状态。特别是从事报纸行业的人,常常担忧被网络所淘汰。但在詹国枢看来,不管网络多么发达,技术多么先进,无论是“渠道为王”还是“技术为王”,最终都要回归到“内容为王”。毕竟渠道和技术的存在,都是为了搭载内容,最终也得依靠内容去竞争、取胜,吸引受众,所以“内容为王”才是根本。
其次,既然“内容为王”,从另一个角度看,记者编辑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围绕内容展开的。记者编辑所做的,正是“信息的采集、加工、评述、整理和发布”。一个能力出色的记者编辑,本质上就是一个优秀的信息采集加工者。因此,詹国枢曾对一些年轻人表示,他们无需过度思虑和担忧,当务之急是提升自身本领,切实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高效优质地采集、加工、评述和整理信息。拥有了这种能力,就等于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至于未来信息发布的渠道是纸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在哪个单位工作,这些都不再关键。古人说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是人们安身立命的真理。
最后,若要培养采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博写博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擅长写博的人,能够从每日海量繁杂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采集),重新进行表述(加工),并加以评点、整理(评论),创作出一篇富有意义和价值的博文。具备了这种能力,作为记者编辑就算是称职的,自然也就不用担心生计问题。不管未来纸媒体是否存在,都必然需要能够胜任这类工作的人。所以詹国枢才会说“博客写得好,不愁没饭吃”。
记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提问
詹国枢曾在北京大学以“妙手著文章——谈谈新闻写作技巧”为题开展讲座,当时分享了诸多内容,且告知同学们“大道至简”,只需记住五句话,即“第一句话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第二句话叫做水平高低在选择。第三句话是述评写作三段式。第四句话是言论写作三要素。第五句话是最高境界是通俗”。
关于第一句“带着问题写新闻”,詹国枢认为,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牢记的“总纲”。在一个单位里,即便其他记者各有本事,但在他看来,记者最大的本事是提问。无论是采访一个人物还是一个地区,采访前都要思考读者对该人物或地区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内容;写文章前,可先为自己设定问题,再进行解答。
他举例说明,其老家位于四川省,在经济日报担任副总编时,分工联系四川地区。每年回四川,他都会采访省领导并撰写头条文章。有一次,他约好与四川省委书记周永康见面,时长为一个小时。他准备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四川怎么看?”“四川怎么办?”“四川怎么干?”,这三个问题正是读者在周永康到四川任职后最为关心的。之后,他据此撰写了《四川三问》,该文章产生了一定影响。四川同行表示,大家都想知道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却又不便贸然询问周永康,而这篇文章恰好问到了关键之处。
关于第二句“水平高低在选择”,詹国枢认为,人生时刻都面临选择。对于一篇报道而言,选择大致涵盖五个方面:对象的选择、角度的选择、结构的选择、材料的选择以及文体的选择。如果在每个选择上都能比他人稍胜一筹,那么整篇文章最终必然会优于他人。
詹国枢还提到,若有人对这五句话感兴趣,可以在网上查找当时讲座的视频。他表示,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各有各的体会,自己的说法未必正确,也未必适合其他人。
报纸与网络的博弈
詹国枢对纸媒体的前途并不悲观。他认为,世间事物只要有自身特点,哪怕仅具备一点点方便之处,就拥有生存价值,能够在世间立足。而报纸具备相应的特点,因此不会消亡,也不会被网络打败。
经济学中有一条不容置疑的基本原理——需求决定价值,即只要存在需求,就会产生价值。在詹国枢看来,在未来几十年里,尽管并非所有人,但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纸媒体持续存在需求,所以报纸绝不会因网络的兴起而消失,就像当年电视没有打败广播、电视兴起后电影也未曾消亡一样。
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举办期间,赛事相关情况人们早已能从电视、网络和广播中得知,但仍有许多人等着看报纸了解相关内容。詹国枢认为,这一现象也能证明报纸具有无可替代性,不会消亡。
关于新闻
詹国枢认为,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这确实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特色,这是无法阻挡、也无法改变的趋势。不过,即便人人都能充当记者,其中终究存在专业与“票友”的区别。新闻行业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存在必要的,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因为人们从睁开眼睛开始,就有获取新闻的欲望,所以必须有一批专门的人才来满足这一需求。
在詹国枢看来,网络时代的媒体从业者,和过去相比,不仅数量有所增加,对其的要求也更高了。他们需要随着人们需求的转变以及获取新闻方式的转变,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这一角度来讲,“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但也正因为如此,富有创新精神的媒体人,必然能在新的挑战中找到新的乐趣,而且也一定会比老一辈做得更出色、更有意思。
人物语录
记者这个职业,在中国,在当前,诱惑还是不少的。市场经济初起时期,什么都可以作为资源,互相交换。如果记者将手里这一点小小的权力和资源,用作交换其他资源的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话,那就不但从道义上有违记者的操守,而且从人格上也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品味。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每天在做一些什么事情,你就会逐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这一生,说到底,最后的竞争,比的还是做人。
幸福是和供给成正比的,一个人得到的物质的、精神的东西越多,会越感觉到幸福,但是和需求是成反比的,就是说你的需求越旺盛越得不到满足越痛苦。
要把人生看作一种体验的过程,不管来多种打击,来什么讽刺或者各种委屈,当作一个体验的过程,这样的话事情过后实际甚至是一件好事,让你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多彩。
如果大环境不好的话心境是不好的,但是话说回来,恰恰大环境不好了,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小环境弄得更好一些?在心里建座大房子才能住得敞亮。
DeepSeeK最大的问题是说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