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县

黑水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辖县,因境内的黑水河而得名。它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中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北端的岷江上游,紧邻九寨沟县景区。黑水县总面积为4356平方公里,是嘉绒藏族的主要聚居地,截至2024年末,黑水县户籍人口56501人。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黑水县藏族人口占比92%,汉族人口占比7%。2025年6月,该县下辖8个镇、7个乡,县政府驻地黑水县芦花镇森工半岛。

黑水县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3,544米。境内主要河流黑水河属岷江上游支流。全县属季风高原型气候区,旱季和雨季分明,日照充足,年温差较小但日温差较大。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降雨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而秋季则阴雨连绵。受青藏高原气候的影响,黑水县常遭受干旱、暴雨、冰雹、洪水、泥石流和霜冻等自然灾害。黑水历史悠久,古为冉地域,秦、汉时属蚕陵县。唐初废县,后置当州,唐末为吐蕃领土。元、明时,分属松州、茂州。清代土守备,属松潘厅。爱新觉罗·旻宁后,改土归流,大姓黑水属茂州,大黑水属梭磨宣慰司,小黑水仍属松潘县。民国时属四川省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1952年解放后,成立县级临时政权。1953年置芦花县,1954年6月更名黑水县。

黑水县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要产业,2023年,黑水县利用承办全州县文旅发展大会的机遇,积极提升旅游品质。全年投入3.54亿元,成功实施了24个文旅补短板项目。芦花镇卡龙镇才盖村分别被选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第三批特色旅游文化名镇名村。知木林核桃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三奥雪山景区也荣升为国家AAAA级景区。此外,嘎尔庄园还荣获全国甲级旅游民宿称号,黑水县也因此成功被评为第四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了丰富旅游业态,黑水县首次举办了冰川彩林半程马拉松赛、黑水多彩生活音乐季等活动。2024年,黑水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6亿元,同比增长4.1%。

黑水县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自然风光壮丽奇特,人文景观独具魅力。境内拥有三奥雪山、卡斯特地貌、达古冰川等自然景观,其中达古冰川是全球同纬度海拔最低、面积最大、年纪最轻的冰川。此外,奶子沟彩林被誉为“八十里画廊”,而色尔古藏寨则展示了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雅克夏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一处不可错过的自然景观。在人文历史方面,黑水县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路线之一,红色文化厚重而悲壮。这里保留了著名的“芦花会议”会址,以及红军翻越的三座大雪山——达古雪山、昌德雪山和雅克夏雪山。此外,黑水县民族特色鲜明,产品多样,包括藏式服装和装饰品。其绿色食品丰富,盛产山野菜和土特产,还是天然中药材的重要产地,盛产黄芪、川贝母等名贵中药材。

历史沿革

黑水古为冉马龙地域,秦、汉为蚕陵县地。

蜀汉于黑水境北置平康县;后以蚕陵、平康两县领其地。

北周分属通轨、江源、左封、广年四县。

隋初四县属汶山郡。隋末以平康、左封两县领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平康;二年(619年)废左封属翼州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在境内马桥置当州辖通轨、左封两县。显庆元年(656年)左封县迁驻徐古;二年(657年)置谷和县,治地米尔垮。文明元年(684年)在境寡古置利和县;三年(687年)置归城县,治地苦瓜。

元为吐蕃宣慰司管辖,至元年二十七年(1290年),北部为松州毛尔盖千户领,其余为茂州叠溪土千户所领。明为松潘。

明初,在知木林置麦扎族长官司,明末置大姓黑水土百户,属松潘县、茂州卫领地。

清在境北麦扎、乌木树、知木林、慈坝置土守备,属松潘厅。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年)改土归流,大姓黑水(丁寨等六寨)属茂州管辖。清末大黑水为梭磨宣慰司所辖,隶属理番厅;小黑水隶属松潘厅。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1952年7月24日黑河解放,9月成立黑水行政委员会县级临时政权。

1953年12月置芦花县。1954年6月更名为黑水县。

2020年2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批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1年8月,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北端的岷江上游,北与松潘县相接,东、西与红原县茂县相邻,南和西南与理县、马尔康相连,与闻名遐迩的九寨沟毗邻,介于东经102°35′—103°30′,北纬31°35′—32°38′之间。境内最高海拔5286米,最低海拔1790米,平均海拔3544米。县城芦花海拔2350米,距省会成都284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76公里。位于大九寨旅游环线之内,交通便捷,通讯畅通。

地形地貌

黑水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3544米,境内最高海拔5286米,最低海拔1790米。县城芦花海拔2350米,高差1000~2000米。境内群山屹立,山峦起伏,雪峰对峙,河谷深切。海拔5200米以上雪峰4座。色尔古河坝最低,海拔1790米,境内岷江上游三条支流黑水河、毛儿盖河、小黑水河和48条溪流形成网系。

气候

全县属季风高原型气候区,旱季和雨季分明,日照充足,年温差较小但日温差较大。气温随平均海拔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高山与河谷年均气温差值达20度,县城芦花平均气温9度,年极端最高气温33.5度,极端最低气温-14.4度。年平均降雨量620.06毫米,无霜期平均166.1天。受青藏高原气候影响,常有干旱、暴雨、冰雹、洪水、泥石流、霜冻等自然灾害发生。

自然资源

水能

黑水河年径流量38.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23.2立方米/秒,毛尔盖河年径流量8.9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8.2立方米/秒,小黑水河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5.8立方米/秒,99条溪沟年径流量12.3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8.9立方米/秒,水量充沛,河床比降大。水能总蕴藏量15.39万千瓦。

生物

截至2013年底,黑水县有森林植物95种,药用植物400种,经济林木37种,主要有云杉、栎、桦、松等林木;大黄、疏叶当归、五加皮、虫草、川贝母天麻杜仲党参等药材;牧草、食用菌、竹类、野生花卉等植物资源。动物有兽类88种,鸟类52种,两栖动物7种,爬行纲9种,鱼类5种、昆虫164种。兽类有鬟羚金丝猴属小熊猫属林麝水獭亚科、鹿等。

矿产

黑水县有锰、铁、钨、金、水晶、冰州石、石盐等矿藏,其中低磷锰铁矿蕴藏量较为丰富,查明矿床及点16处。芦花镇四美沟至德石窝沟一带约27平方公里范围内矿床较为集中,有中型以上规模的矿床3处,探明锰矿石远景储量约700万吨。德石窝沟C+D+E级锰矿石储量334万吨。

行政区划

截至2025年6月,黑水县辖8个镇,7个乡,4个居民委员会,100个行政村。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水县常住人口为60704人,人口密度为15人/平方公里。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7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704人,增长6.5%。全县户籍人口为60885人(男性人口为30639人,女性人口为30246人)。

四川涉藏区域是我国第二大涉藏区域,包含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32个贫困县,2013年底有2063个贫困村、3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20.1%。到2019年底,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63个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减少到0.2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

2021年6月11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黑水县常住人口为44564人。

2024年末,黑水县户籍人口56501人,较上年下降0.3%。其中:户籍城镇人口7241人,户籍乡村人口49260人。出生人口404人,人口出生率0.7%;死亡人口500人,人口死亡率0.9%;人口自然增长率-0.2%。全年常住人口4.31万人,其中:常住城镇人口1.83万人,常住乡村人口2.4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46%。

民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水县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53815人,占88.65%;羌族人口为573人,占0.94%;汉族人口为6146人,占10.13%;回族人口为54人,占0.0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16人,占0.19%;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2125人,增长4.11%;羌族人口增加229人,增长66.57%;汉族人口增加1266人,增长25.94%;回族人口增加16人,增长42.11%;其他少数民族增加68人,增长141.67%。

2022年,黑水县藏族人口占92%,汉族占7%,羌族占0.7%,是一个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藏族聚居县。

经济

综述

2009年全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43918万元,比上年减少18.6%。第一产业增加值9383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772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698万元(规模以上2744万元,规模以下954万元),建筑业1907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63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1081万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76万元,批发零售656万元,住宿和餐饮业316万元,金融保险业696万元,房地产业210万元,教育业2169万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067万元,卫生社会保障634万元,文化、体育189万元,其它269万元。

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3409万元,居全州县第6位,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4%,增速居全州第11位,比全州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744万元,比上年增长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69%,拉动经济增长0.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7476万元,比上年增长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48%,拉动经济增长5.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189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83%,拉动经济增长1.67个百分点。 

2018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增长2.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亿元,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20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5元,增长10.1%。 

2020年,黑水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56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位居全州县第一(含飞地园区达32.33亿元,总量居全州第四,增速居全州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4亿元,同比增长15.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11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868元、15200元,同比增长4.4%、8.3%;接待游客176.36万人次、同比增长10.1%,实现旅游总收入13.99亿元、同比增长8.8%。

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4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606万元,林业总产值3516万元,牧业总产值6502万元,农林牧服务业总产值1716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15207吨,其中小麦3416吨,玉米2586吨,稞麦1993吨,阳芋3851吨,豆类2683吨,人平有粮296公斤。蔬菜总产量8794吨。全年种植地膜面积1427.47公顷,农作物播面7500公顷,其中粮食播面6911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6543公顷。水果产量318吨,其中苹果307吨。现有经济林木69.6万株,其中花椒57.6万株,苹果3.9万株,核桃8万株,梨子0.1万株,干果总产量375吨,其中核桃产量302吨,花椒产量73吨。

牧业

2009年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12969头,(大牲畜存栏60300头);其中牛53340头,马、驴、骡7034匹,羊存栏17774只,(山羊9200只);生猪存栏34821头。各类牲畜总增25.3%,各类牲畜净增18.1%。年末各类牲畜出栏45744头,出栏率33.2%,比上年增7.8%;畜产品产量完成肉类总产量3816吨,比上年减少3.5%,其中牛肉110吨,羊肉100吨,猪肉2600吨,其它肉完成16吨。牛奶250吨,绵羊毛1吨,禽蛋15吨。

林业

2009年,黑水县开展天保和退耕还林工程,当年造林面积5068公顷,比上年增长25%。自然保护区面积62300公顷,与2008年持平。2009年内,实施封山育林1400公顷,人工造林366.7公顷,义务植树13.9万株,退耕还林补植925公顷,黑水县森林复盖率35%。加快天保、退耕还林接续产业建设,种植特早实核桃66.67公顷,培育核桃实生苗木50万株,高接换优1.9万余株,嫁接早实核桃苗木15万株。实现连续21年无森林火灾

第二产业

2009年,黑水县规模以上企业3个,规模以下企业40个,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数411人,其中规模以上从业160人,规模以下从业251人。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现价)6026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21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805万元。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完成45万元,集体企业完成38万元,有限责任制公司完成4221万元,个体企业完成172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7876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69327万元,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9443万元,负债64505万元,产品销售收入5340万元,利税总额完成704万元,利润总额完成1575万元。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698万元,其中规模以上2744万元,规模以下完成954万元。

第三产业

黑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6万元,其中县级零售额完成4709万元,县以下零售额1644万元。按行业分,完成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534万元,餐饮业零售819万元。按注册登记分,国有经济372万元,集体经济128万元,私营个体经济完成5706万元,股份制经济47万元。

文化

黑水民歌

二声部民歌二人演唱时,一个唱“细”点,一个唱“粗”点,即高音和低音。演唱时“两头平,中间鼓”,即乐曲的开头和结尾“平”,用同一旋律。“中间鼓”则指两声部分开,并成反方向行进。演唱形式分为纳玛(男声二声部民族)、热玛(女声二声部民歌)、忽拐拐玛尔直撒(男声多声部民歌)直拐拐玛尔直撒(女声多声部民歌)、若尔波(男女声对唱多声部民歌)。二声部民歌以情歌为主,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某种愿望的追求等,流露真诚的感情。

单声部民俗音乐单声部民歌流传在芦花、麻窝、木苏、维古一带地区。迪种民歌具有高亢、狙犷、奔放和优雅的抒情特点。按其内容大致分为颂佛的宗教歌曲,颂天神、地神山神、树神及祖先的祭祀歌曲,颂土司、头人的宫廷歌曲。

黑水锅庄

黑水锅庄舞蹈是藏族群众自娱自乐的形式。其内容为:歌颂爱情、赞美家乡及颂扬头人等。形式为:围着圆圈跳,男的在前,女的在后,边轮唱边舞。跳锅庄时的伴唱歌曲,其节奏快慢随舞蹈节奏而变换,声调起伏相承。一般用以赞美自然、赞美家乡,以酒助兴,男女轮唱,同步起舞,通宵达旦。锅庄流行于黑水县各地,各区乡锅庄动作、步伐不完全相同。

卡斯达温舞

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汉语俗称“甲舞”。“卡斯达温”是黑水方言,“卡斯达”为“铠甲”之意,“温”或“贡”是“穿”的意思。“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们祈祷胜利,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在黑水县的不同地区,“卡斯达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略有差异。

特产

酸菜

是黑水地区最常用的菜肴,它酸度适宜,可和来炒着吃,更常用于煮玉米面汤、麦面块。味微酸。食后胃舒心畅,少生疾病。

酥油茶

先将茶叶熬成深褐色后,把茶渣筛滤出来。趁热将茶汤倒入放有酥油、食盐的桶内,再倒进牛奶,用打茶工具在桶内不断搅和,使酥油茶原料充分均匀地溶于茶水中,然后装入壶内,放在温火上保温,随时可饮用。营养价值丰富,是一种健身保健饮料。

玉米馍馍

玉米烧馍,那是将做好的馍放入火塘,埋入火灰中慢慢烘焙,上下翻动数次,熟后,既香又甜,别具风味。香脆,营养丰富,天然绿色食品。

杆杆酒

咂酒是黑水地区男女老少均喜欢的一种爱好。咂酒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取以及修房造屋、待客送礼的必备之品。咂酒醇香宜口,不仅营养价值高,对人体有益,而且能给节日增辉,给欢乐助兴,因此,黑水人民在生活中有“可以不吃肉,不能没有咂酒”之言。能歌善舞的黑水藏族人民,每逢喜庆佳节,或举行婚宴、或是在寿辰之日、或是在送别亲友、或是在迎接贵宾,都要泡起咂酒,围着酒坛边喝边跳起欢乐的锅庄,尽情地唱、尽情地跳,表达美好的愿望。

洋芋糍粑

黑水盛产阳芋,洋芋既可作主食又是一种很好的菜肴。入口细软,化渣,营养丰富。

交通

黑水县境内各主干道皆为油路,县城芦花至各景区的道路也铺设了油路,到红原大草原的油路已于2002年铺设完成。同时还开通了成都市-九寨沟县公路以及绵阳-茂县公路。

社会

医疗卫生

2009年年末完善县、乡、村各级医疗单位的岗位职责及岗位规范,完成目标责任。有医疗机构2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个,床位11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08张。卫生机构职工数215人,医药、卫生院技术人员141人,医生55人。

文化市场清理整顿执法工作,检查文化市场39次,组织检查93人次,出动车辆11次,清理整顿网吧13次,集中扫黄打非5次,与公安、工商、城建、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检查3次。全年放映电影891场,观众177121人次。利用电影、科技书籍等,在农牧民中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5·12”5·12汶川地震灾害期间,组织电影放映队8个,放映电影594场,观众128955人次。

2024年,黑水县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投资2577.5万元,实施县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县妇幼保健院功能房建设等17个项目;全面实施卫生扶贫救助,兑现救助基金253.61万元,惠及873人次;深入推进医疗“组团式”帮扶,组织专家开展诊疗19次,惠及2922人次。常态化开展母婴“三病”防治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惠及544人次;深入推进医疗“组团式”帮扶,选派17名医务工作者进修学习,组织帮扶专家开展诊疗19次,惠及2922人次。

教育

2009年年末,有中小学校83所,小学81所,普通中学2所。有在校学生9108人,其中初中2109人,高中203人,小学6796人。招生人数1992人,学前教育1126人。黑水县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99.81%、初中入学率91%,年辍学率小学控制在0.08%,初中控制在0.37%。开展资助贫困残疾学生活动,“三残”儿童入学率92.30%,15岁入学完成率97.98%,17岁人口入学完成率88.24%,小学、初中毕业率均为100%。全部教职工人数618人,比上年增长3.5%,其中专任教师521人,比上年增长16.8%,其他97人。在专任教师中,有小学教师381人,比上年增长21.3%;普通中学140人,比上年增长6.1%;幼儿园教师19人。发展成人职业教育,抓好各级各类培训工作,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7所,会同农、林、科技等部门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00人次,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920人次。青壮年非文盲率98.9%。

2024年,黑水县基础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紧扣创建全国教育“两县”目标,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设立教育发展基金,高质量发展机制更加健全。投资3736万元,实施县初级中学提升改造、校园设施设备采购等21个项目,硬件设施提档升级;撤并沙石多中心校,校点布局更加合理;深入实施教育“组团式”帮扶,选派15名骨干教师跟岗学习,充分发挥10名帮扶教师传帮带作用,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本县就读学生本科上线率16.1%、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深入开展控辍保学行动,做到了适龄儿童入学一个不少。全面落实十五年免费教育、“三免一助”等惠民政策,发放资金1227万元,惠及学生7925人次。

文化

2024年,黑水县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90场次。实施芦花官寨应急性保护、芦花会议会址陈列馆数字化建设等项目,全面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整理文物名录142条,完成三普点位复查142处。

体育

新建篮球场地3个。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培训合格10人。业余体校有学员42人。参加在自贡市富顺县举办的2008年四川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并获得1金2铜、团体体育道德风尚奖优异成绩。

2024年,黑水县举办原生态锅庄等赛事,组织洛格斯徒步、三奥雪山登山等体育活动。

社会保障

2009年黑水县城镇参与低保845户1271人,发放城市低保金171万元,月人均补助156元,城市低保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农村低保已保2112人,发放农村低保金79万元,月均补助40元。规范农村特困农民大病医疗救助工作,设立黑水县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帐,农村医疗救助574人,落实解决医疗救助金58.9万元,对大骨节病患者实行无起伏医疗救助。城市医疗大病救助31人,落实解决医疗救助金5.2万元。

2015年黑水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25490人,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361人,兑付养老金2425.2万元,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参保3022人、职工医保参保5393人,兑付医保金1757.2万元;实施医疗救助2590人,发放救助金393.5万元。规范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城镇居民低保累计救助22770人次、发放低保金481万元。农村低保累计救助204180人次、发放低保金2041万元。五保供养225人,发放供养金81.5万元。供养孤儿29名,兑现生活保障金23.6万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8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2024年,黑水县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实施省州民生实事27件、完成投资2.48亿元,支出较2023年提升155个百分点;投资2.09亿元,完成2023年增发国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24处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1018户避险搬迁群众搬出忧患居、实现安居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线上线下”开展招聘活动7场、技能培训900人次,城镇新增就业44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就业形势愈发稳定。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3%、95%;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代缴等政策,发放各类社会保险待遇1.51亿元、支付医保待遇3041.7万元。高效处理欠薪案件209起,为309名劳动者追讨工资296.46万元。全面落实各类社会救助、优抚安置政策,发放各类补助2975.94万元,惠及8467人。

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旅游

黑水县旅游景点有卡龙沟、奶子沟,达古冰川色尔古藏寨三奥雪山,热水塘温泉等自然景观;还有唐朝摩崖造像、明清时期的石刻石碑、记忆着旧时土司权倾一方与农奴血泪的芦花官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迹等人文景观和藏羌民族文化风情及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

卡龙沟

“卡龙”藏语音为“卡洛洛”,翻译成文言文意为“花海沟”。位于县城之东北70余公里的麦扎乡境内的卡龙沟风景区,总面积403平方公里。钙华飞瀑、温泉流水溶洞钟乳石绚丽多姿,盆景群景色各异,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金秋时节的峡谷五彩缤纷,构成40里彩林景观。高达250余米的玉龙瀑布雄伟壮观,构成了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钙华景观。卡龙沟由长龙沟、四十里彩林、热水沟、打古雪山等景点组成。

达古冰川

达古冰川位于黑水县芦花镇三达古村境内的达古雪山上,海拔3800~5100米处,离县城30余公里,景区面积达119平方公里。达古雪山山顶终年积雪,雪山的北坡和南坡发育有厚60~200米的现代山地冰川,其中的三截冰川,即1、2、3号冰川,面积约8.25平方公里。

三奥雪山

三奥雪山,主峰海拔5285米,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麓,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黑水县境内,距黑水县城芦花镇16公里,距成都310公里。三奥雪山在当地被称为神山,由三座独立的雪山组成,它们皆为金字塔型山峰,成“品”字形并列相连。主峰奥太基(藏语意为群山之父)海拔5286米,奥太美(群山之母)海拔5257米,奥太娜(群山之子)海拔5200米。“三奥”之名由此而来,也称奥太雪山。

奶子沟八十里彩林风情谷

“奶子沟”在藏语中是美丽富饶、幸福安宁之意。奶子沟八十里彩林风情谷因身处深谷独享清幽雅静的奶子沟而得名,又以美甲天下的彩林世界而闻名。这里植被丰茂,阳光灿烂,氧气充足,是个天然的大“氧吧”。奶子沟彩林长达八十里,树种主要由桦树松树柏树槭树和各种乔木组成,还有不同色彩的针叶林、阔叶林、次生林、灌木丛点缀其间,密密麻麻地复盖了一坡又一坡。在纯净的蓝天底下,紫红、粉红、柑橘玫红酸、深黄、草绿、黄绿、棕红、褐色的树木形成了“万类霜天竞自由”之势。

获得荣誉

2020年6月29日,入选四川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0年6月30日,黑水县被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二批)》。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县城”。

2021年8月10日,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

黑水概况.黑水县人民政府.2025-09-05

黑水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综述.黑水县人民政府.2024-08-22

黑水县:民族团结心手相牵 和谐幸福花开猛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24-08-22

黑水县概况.中共黑水县委|黑水县人民政府.2024-02-06

黑水概况.中共黑水县委|黑水县人民政府.2024-02-06

黑水县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中共黑水县委|黑水县人民政府.2024-02-06

黑水县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黑水县人民政府.2024-02-06

千帆竞渡浪潮涌,壮志凌云启新程——黑水县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侧记.微信公众平台.2025-05-18

黑水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黑水县人民政府.2025-09-01

四川藏区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澎湃新闻.2020-02-20

黑水县概况.黑水县人民政府.2025-06-18

黑水县概况.黑水县人民政府.2025-06-06

阿坝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二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1-06-15

黑水县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黑水县人民政府网.2021-12-22

社会发展情况.黑水县人民政府.2025-09-05

黑水县.国家统计局.2021-05-16

四川首批17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授牌.四川省人民政府.2021-05-16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0-07-05

全国爱卫会关于命名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05-16

国家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出炉,四川有50个.四川在线.202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