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川区(Chongchuan District),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地处长江畔,运河之滨,位于北纬31°55',东经120°50',是南通市的主城区。截至2025年4月,崇川区总面积234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街道、2个省级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区。202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23.03万人,城镇化率100%。区人民政府驻地为南通市桃坞路44号,区长是杨万平。
崇川区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地面高程2米~6米,平均约4米,以流水作用塑造的堆积地貌为主,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温和宜人。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定名通州。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改称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后,废州设县,称南通县,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市全境解放之后,划城区、狼山、天生港镇街道一带建南通市,先后为苏北行署、南通地区专署所辖。1991年区划调整后,将原来的城区更名为崇川区。2020年7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原崇川区、港闸区,合并设立新崇川区。
202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5.9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553.28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1301.25亿元,增长5.7%。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29.8∶70.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0948元,增长5.3%。
崇川区拥有“一山一水”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山”即国家4A级风景区狼山,是极佳的观江胜地,以山水田园风光著称,是佛教八小名山之首,佛教文化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一水”即国家5A级风景区濠河。崇川区是教育之乡、体育强区、文博之城,清末状元张謇倡行“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造就了崇川重视教育和深耕文化的优良传统。这里走出了中国数学家杨乐等20多名两院院士及美术大家范曾等20多名艺术大师,涌现出包括7位奥运冠军在内的18位世界冠军,拥有包括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在内的19座博物馆。
名字由来
赵祯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为避刘娥刘娥父刘通讳,通州改名崇州市,又名南通市。
历史沿革
李隆基开元十年(722),胡退之设盐亭场,置盐官。后周显德五年(958)取名通州区,为行政建制之始。民国元年(1912),废州设县,南通城为县治。崇川地域建制变化较快,1934年,南通县18个区合并为13个区,南通城区为第一区;1941年,下属建置仍为13个区,通州为第一区。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之后,划城区、狼山、天生港镇街道一带建南通市,先后为苏北行署、南通地区专署所辖。因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南通市城区几经裁并、组合:1950~1952年,撤镇建区,建有居委会34个;1958年,政社合一,实行人民公社化;1968年,政社分开,城区与郊区分置,辖城中、城西、城东、城南人民公社;1979年,建城中区;1983年,易名城区,隶属南通市;1991年,实行城郊两区制,调整为城乡一体,将郊区任港、钟秀、八厂、狼山四乡划归城区管辖,6月,城区更名为崇川区;1993年4月,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需要,建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1995年5月,区机关迁至跃龙南路36号;2001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将通州区观音山镇划归崇川区。5月,狼山旅游度假区划归崇川区,9月,崇川区任港乡与人民 西路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任港街道办事处,撤销钟秀、八厂两个 乡,分别设立两个街道办事处。2002年,崇川区辖1个开发区、2个镇、8个街道,为南通市主城区。2020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南通市崇川区、港闸区,设立新的南通市崇川区,以原崇川区、港闸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崇川区行政区域,崇川区人民政府驻虹桥街道桃坞路44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崇川区地处长江畔,运河之滨,位于北纬31°55',东经120°50',西、南与长江相接,北以通吕运河为界,与南通市港闸区相邻,东南与通州区、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连。
地质
崇川区大地构造处于华北古陆与江南古陆之间,属扬子准地台的最东部分。地层属扬子地层区,大面积为第四系覆盖,仅狼山地区有泥盆纪地层出露。地层的结晶基底由轻变质岩系构成,形成于7亿-8亿年前的元古宙震旦纪,为扬子褶皱带。在地质基础平面分区上,属Ⅱ区(河口相中期沉积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区)。地层以细砂、粉砂为主,夹有薄层黏土,强度较高。天然地基以表层轻亚黏土作为持力层,属中压性土,允许承载力为12-15吨/平方米。重型建筑物桩基以地表下8-12米的粉砂、细砂质层(第三层)作为持力层,单桩允许承载力为25-40吨/平方米。
地貌
崇川区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地面高程2米~6米,平均约4米,以流水作用塑造的堆积地貌为主,除狼山地区外,均为松散沉积物覆盖。狼山地区位于崇川区南端,地貌分区属狼山基岩残丘(小)区,亦称狼山浅丘(小)区,由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市、黄泥山组成,北西向排列。山体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五山延长方向3.5公里~4公里,宽近1公里,山体基岩占地0.73平方公里。周围地势低平,高程2米~4米。除江堤外,微向长江倾斜。
气候
崇川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22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无霜期约250天。区内依山枕水,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交通便捷,素有“崇川福地”之称。
行政区划
崇川区下辖15个街道、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区。区人民政府驻地为南通市桃坞路44号
人口
202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23.0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城镇化率100%。年末户籍人口73.8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全年人口出生率为4.15‰,人口死亡率为7.0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3‰。
语言
崇川区北部方言为南通话,中南部方言为沙地话,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政治
参考资料
经济
综述
生产总值
202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5.9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553.28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1301.25亿元,增长5.7%。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29.8∶70.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0948元,增长5.3%。
固定资产
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下降7.3%。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6.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4.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2.1%。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6.8%,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1%,房地产业投资下降11.2%,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3.0%,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1.2%。
人民生活
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93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工资性收入40527元,增长6.7%;经营净收入10771元,增长4.1%;财产净收入6589元,下降1.3%;转移净收入11606元,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5074元,增长1.9%。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消费品价格上涨0.3%。
财税收支
2024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59亿元,比上年下降5.8%。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84亿元,增长4.7%。其中,教育支出14.43亿元,增长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92亿元,增长8.5%;卫生健康支出5.55亿元,下降25.3%;公共安全支出4.08亿元,增长0.6%;科学技术支出3.35亿元,增长9.4%。
资源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9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3%。万元产值能耗0.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5.1%。全社会用电量76亿千瓦时,增长10.6%。
第一产业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7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1.45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846万元,增长6.8%;渔业产值0.55亿元,下降0.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8亿元,增长6.0%。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417公顷,其中,蔬菜播种面积651公顷,蔬菜产量19447吨,比上年增加870吨。
第二产业
工业
2024不安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91.64亿元,比上年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14.18亿元,增长6.7%,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60.00亿元,增长4.1%,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2.6%。
2024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10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5.1%;利税总额102.48亿元,增长9.6%,其中,利润总额88.19亿元,增长17.0%。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8.0%,比上年提高0.8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92.4%。全社会用电量76亿千瓦时,增长10.6%。2024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2.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
建筑业
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66.06亿元,增长16.8%。全区建筑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97.10亿元,下降2.4%。全区共有建筑企业365家,其中,特级资质建筑企业5家,壹级资质建筑企业48家,建筑队伍人数22.5万人,承建施工面积3820.9万平方米,下降13.1%;竣工面积1818.8万平方米,增长9.4%。
第三产业
贸易
202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1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批发零售业675.58亿元,住宿餐饮业79.56亿元。限额以上单位零售总额365.66亿元。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342.42亿元,餐饮收入23.25亿元。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智能家电类商品零售增长24.7%。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36.3%;住宿餐饮业通过网络实现客房及餐费收入增长55.7%。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20.2%,占限上汽车类零售额比重27.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旅游业
2024年招客引流20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9.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共有A级景区11家、星级饭店7家、等级旅游民宿2家,国家森林公园1家、省级风景名胜区2家。
对外经济
2024年完成进出口总值78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出口总值536.03亿元,增长9.1%;进口总值246.81亿元,增长18.1%。新派劳务人员469人次,增长45.2%;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085人,增长17.8%。2024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0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7.5%;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77亿美元,增长5.0%。
招商引资
2024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9个,其中,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个。全区新批合同外资1.9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额1.01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业项目实际使用外资额0.73亿美元,占比72.4%。
房地产
2024年末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84家。全年房屋施工面积822.1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9%。商品房销售面积183.07万平方米,增长5.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4.8万平方米,增长94.3%。
交通
陆地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崇启大桥和沪苏通铁路大桥三大过江通道,使崇川全面融入上海市一小时经济圈、都市圈、生活圈。南通站位于永兴大道与北大街交汇处北侧。宁启铁路位于江苏省中部,是国家“八纵八横”铁路主通道之一的组成部分,为宁西(南京至西安)铁路的延伸。宁启铁路也是苏中地区的第一条铁路,打开了苏中通往西部地区的铁路通道。宁启铁路分两期建设,二期项目西接既有宁启铁路南通市站,途经海门区、临江,东至启东市、吕四港,是宁启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共设南通站、南通东、海门、临江、启东和吕四站等6个车站。正线全长102公里,设定时速为160公里,2014年底开工建设,历时4年建成通车。
航空
以崇川为中心,在90分钟的时空半径内有五座机场可以通达,分别是:南通机场20分钟、上海虹桥国际机场60分钟、苏南硕放国际机场70分钟、上海浦东国际机场90分钟、扬州泰州国际机场90分钟。南通市兴东机场位于南通市通州区兴东镇,占地面积约3000亩,距离南通市区仅9.8公里,兴东机场于21世纪90年代通航,是江苏省境内较早通航的机场之一。截至2013年,兴东机场先后开通了北京、天津市、广州市、沈阳市、深圳市、青岛市、厦门市、武汉、成都市、大连市、温州市、郑州市、南京、长沙市、重庆市、南昌市、昆明市等地航线。2013年完成旅客吞吐量67.6万人次,比12年同期增长75%。
水运
位于区内的南通港,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通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未来五至十年将有5条高速铁路穿越崇川腹地,崇川将成为地区级铁路枢纽。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4年共办理个体工商户开业1.17万家,新办食品经营许可证1821家,销售自热食品备案3183家。完成专利授权量5919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260件。全区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7项,行业标准8项、全国性团体标准49项、省、市地方标准57项。推动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发布成果450条,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全区共建立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非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列统2家。全年共立项省基础研究计划1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4家,其中184家获得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628家,申报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107家,其中87家获得认定。
教育事业
2024年末全区共有小学37所,各类幼儿园115所。小学在校学生71389人,幼儿总数27195人。共有小学专任教师4044人,幼儿园专任教师2489人。扎实开展“双减”工作,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100%,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95.41%。
文化事业
2024年末全区共有区文化艺术中心1个、文化馆1个,登记备案博物馆15家。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家。年末共有各类文化企业7053家,其中“四上”文化企业246家。
卫生事业
2024年末全区共有区属卫生机构647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8个,诊所327个。全区卫生机构设置床位数5259张,卫生技术人员596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506人,注册护士2740人。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51人;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监督员29人。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区属医疗机构2家。
体育事业
2024年末全区共有单项体育协会38个,俱乐部28个。街道体育健身俱乐部区域覆盖率达100%,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840名,每万人拥有数量为39.39名。市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4%。
社会保障
依托“3+5”八位一体就业服务矩阵,积极缓解“招工难”和“就业难”。2024年建成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8个。举办各类招聘会125场,提供就业岗位3.82万个,新增就业3.5万人;帮助3500名“五类”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6000人次,培育高技能人才1000人。持续贯彻实施《崇川区人口导入工程“十大项目”实施方案》,全年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35万名。
基础建设
2024年实施2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5个街道47万平方米,改造出新住宅楼191幢,惠及居民5142户。新增及改造机动车停车位1382个、预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19个,建设非机动车棚207个、增加非机动车停车位523个。14条城市配套道路完成竣工,新增19处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完成道路盲道改造1740平方米。
生态环境
全年建成园林绿化项目13个,其中公园1个、小游园8个、滨水绿廊3个、道路绿化1个。新建公园绿地30.4公顷,改造更新公园绿地8.5公顷,新增绿道长度8.2公里。打造全龄化游园绿地9个,改造面积7603平方米。全年PM2.5平均浓度为25.1μg/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85.8%。水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全年投资1449万元,实施水环境治理项目10个。12个市考以上断面达到优Ⅲ类,其中7个断面达到Ⅱ类水质。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截至2024年末,崇川区已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325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末,崇川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项。
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亦称过年。解放前,大家小户于清晨(12点以后)燃爆竹烧利市,烧利市的祭物有荤、素之分,荤为猪头(神)、鱼、鸡;素为米、盐、豆腐。然后验鸟语定凶吉,装香点烛拜神,晚辈向长辈拜年请安。许多人还破晓上狼山烧头香,至大圣殿听“判语”((扶箕),以求菩萨保佑。早餐食汤圆,但忌全部吃光,须留几个“存仓”。(一天不动刀)其后尽情玩乐,各寺庙热闹非凡,玩牌赌博之风盛行。家住江滨的农村妇女,喜到江边观涨潮,谓之“看海”。还有人在鲤鱼身上系红线后放进长江,称为放生。郊区农民一早就去“种田”,即象征性地在田地四角锄几下,后送香至土地庙,求土地公公保佑五谷丰登。天黑即睡觉。禁扫地倒水,忌污言秽语。后来,春节沿袭传统中精华或无害之俗,摒除赌博、迷信等陋俗,并开展拥军爱民活动,举行游艺、舞会。80年代后,春节看电视已逐渐形成习俗。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城隍庙中看灯的人络绎不绝。明末清初,城中包壮行家做出的彩调剧闻名远近,称为“包灯”。这天,乡下尚有出嫁女请娘之俗。傍晚,农家有煨百虫、放烧火、爆裂褶菌之举。人们还要请紫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难问题。后来,城市元宵活动以灯会为主,在文化宫、文化馆、公园等地设灯景,供群众观赏娱乐。
元宵锣鼓
旧时民俗公约,日常敲锣视为报警,故儿童平时不得敲锣戏弄,但到春节期间则可尽兴玩耍,天黑亦无防,尤其正月灯节期间,更不受时间限制了。每到元宵节,城内东大街小关帝庙(在南通市电影院附近,今已建为证券大楼),自发举行锣鼓比赛。届时不必邀请,自愿组队参加。比耐力,以坚持时间长短论输赢;比锣鼓点,是否整齐,有花头又不离谱。小关帝庙内的大殿原有一大鼓,每年照例由城东望江楼外严家锣鼓班使用。鼓为众音之帅,由此成为赛会中之主流,如某一队不按规则乱敲,常群起而攻之。被抢锣鼓再逐出场外之事亦有发生。占俗凡届元宵夜尽情狂欢,城开不夜。所以,闹元宵可持续到深夜,匹邻亦不可干涉。昔日元宵节那一浪高一浪的锣鼓声,震撼着通城的夜空,全城充满对新—年希望的激昂的气氛,是小伢儿和大人们最快活的节日。
放烧火
南通市民间“炸麻串”的风俗,起源于远古人们对火和祝融的崇拜。远一点的可以翻翻《诗经》:“去其螟塍,及其蟊贼,无害我田雅。田祖有神,重畀炎火。”说的就是乡野阡陌农夫手执火把驱虫赶兽,护卫田禾的情形。近一点的可以看看我们的老前辈、清道光初南通诗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词》:“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诗后原注:“元宵节放烧火,谓之照麻虫。”这首民俗音乐体的小诗告诉我们,当年南通民间“放烧火”的场面十分宏大壮观,连城里的红男绿女、骚人墨客都要赶去争看热闹。“放烧火”的时间有多种说法,俗谚有云:“三十夜子送百虫,一送永无踪”,农人们回忆的日子有正月半、正月十八、二月二、二月十三、二月十九等等。形式大致相似。
史载,元宵节傍晚,农家把田头的稻根禾本科杂草堆积燃煨,称之“煨百虫”,另将路边、坟地、沟岸、荒地乱草烧掉,谓之“剿虫窝”。入夜“放烧火”,用芦苇或茅根,扎成碗口粗细的草把,沿田边挥舞,并疾走高呼“正月半,二月半,家家户户放烧火;别人家的菜长得铜钱大,我家的菜像盘篮大;别人家的菜烂掉了,我家的菜卖掉了;我家的青萝卜石磥“壮”,别人家的萝卜才在长。”等等,以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姓能安安稳稳地过上好日子。人们以火把的大小,亮暗,奔跑的速度相比较,还以火之红白颜色来预测该年的水旱情况。其时,城里人登文峰塔和狼山观看者甚多,称为“看烧火”。
发端于火崇拜的“放烧火”“火把节”,是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在孩提时代共有的信仰,只不过名称不同、形式有异而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古老的习俗,在有的民族有的地区变异了,消亡了,而在有的民族有的地区中却得以保留和延续。作为汉族集居、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南通,能够在汉民族地区惟一保留“火把节”孑遗,其蕴藏的文化内涵确实是“非同一般”。它值得南通市人民引以为自豪。而今,它早已从当初的持炬打傩、驱虫赶兽,演变成为农村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200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南通市政府联合组织拍摄《正大综艺》栏目《节日缤纷》把它搬上荧屏,让更多的人了解南通,了解这一奇俗。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有家家带女儿之俗,谚云:“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不带女儿是穷鬼儿,女儿不来要烂腿儿,女婿不许她家来是肉龟儿。”殷富之家带女儿要办起丰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征性地小酌一番,没有亲生女儿的还得请“干女”。此俗沿袭至今。
通剧
通剧是南通市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瑞安鼓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市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南通侗子会
从前,南通郊乡每年秋熟登场之后,总要举行“侗子会”,又叫“圩塘会”,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选定在月中望日,邀请侗子演戏,借助“天灯”,寻求欢愉。“侗子会”开始,高竖黄龙旗,由主持者点香开坛,请来侗子围场做杂技表演:“攻火圈”“钻火刀”“划虎跳”……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圩塘中若有此技艺者,也可献艺凑趣。下午由主持者率领,举行一种叫“收灾”的活动来庆祝丰收。夜晚以皓月当灯,还挂荷花宫灯助明,由侗子演戏。戏目大多取材民间口头说唱,或七字唱本,以制恶扬善的劝世剧居多。清嘉庆年间,通州一侗子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和一副响亮的嗓子,抓住患者心理说唱“包拯赈粮”,“治愈”了县官老母的忧郁症。老母拉着儿子一起听唱本,儿子如梦初醒,减免了百姓赋税。从此,侗子身价随之而高。侗子会也随之出现,圩塘与苇塘之间还进行会演。建国后,“侗子会”风俗不复存在,侗子也转为通剧艺人。
花子街
《花子街》是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流传于港闸区天生港街道八一村以及周边一带。《花子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主题鲜明,语言朴实,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群众语汇丰富,生活气息强烈,乡土风味浓厚,比喻铿锵有声。是以南通方言为语言的有仄有韵的叙事性民俗音乐。全篇以诗歌形式出现,约二千多行,一万五千多字。作品中出现的人物虽不多,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全篇以现实主义为主体贯穿其中,结尾充满浪漫主义传奇色彩,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陆家锣鼓
陆家锣鼓发源于南通市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福利村,流传于南通市郊,如秦灶、幸福、陈桥、闸东等地。陆家锣鼓是民间打击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水乡味、平原情。基本内容体现江海风味,如“鱼泊水”“蛇脱壳”“八哥洗澡”“黄海啸”,还有歌颂劳动的“闯五关”“垒堡塔”体现情感世界的赞美女性的“一枝花”“五谷丰登”等。陆家锣鼓可敲打音度高强粗犷的谱子,也可敲打精细悦耳动听有情的谱子,具有打击乐中多声部的特点,表达故事和人物心理变化的叙事性锣鼓。
风景名胜
崇川区拥有“一山一水”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山”即国家4A级风景区狼山,是极佳的观江胜地,以山水田园风光著称,是佛教八小名山之首,佛教文化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一水”即国家5A级风景区濠河。
南通民间艺术馆
南通民间艺术馆位于南通市人民中路十字街八仙城内。南通民间工艺多姿多彩,巧夺天工,扎染制品、彩锦绣、丝绸绣衣、红木刻件、哨口风筝等。
给水技术博物馆
给水技术博物馆地处南通狼山风景区龙爪岩附近的狼山水厂内,西濒水天一色的浩渺长江,南傍郁郁葱葱的马鞍山市、黄泥山,东临一片开阔的翠绿桃园,东南方约1000米处是海拔108米的狼山。现代化的狼山水厂厂区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好一座迷人的江南园林。进入博物馆大门,一座高七米的“生命之源”雕塑屹立在你的眼前,三条变形的古朴汉龙苍劲有力,以此来表达给水事业的腾飞。龙尾翘向天空,托起象征地球的不锈钢球,向人们展示了如果没有象征“水”的“龙”的支托,地球将不复有生命的存在。水,乃“生命之源”。
馆内展出了人类用水的历史,介绍了水的基本知识,讲述了水资源的珍贵,阐明了水是生命之源,叙述了自来水的生产过程,讲解了给水技术的要点,宣传了节约用水的知识,展示了我国近代给水事业的发展过程。通过参观使人们增长对水的认识,提高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更加地自觉珍惜“生命之源”——水。给水技术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曾得到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深切地感谢。并希望各级领导、给水同行和所有关心给水事业发展的人士继续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
个簃艺术馆
个簃艺术馆位于南通文峰塔畔。建于1989年。王个簃先生是吴(昌硕)门弟子,国画艺术大师。个老全面继承了吴派艺术的优秀传统,探索七十余年,有“当代缶翁”之称。该馆珍藏有王个簃先生亲属遵照个簃老先生遗愿向南通市市政府捐赠的200余幅书画作品及其珍藏的历代名人字画。
王个簃(1897-1988),名贤,字启之,海门县人。16岁到南通求学,笃好诗文、金石、书画。27岁由诸宗元介绍,去上海为吴昌硕西席,兼从吴学书画篆刻,为入室弟子。曾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国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冷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为全国政协三、四、五届委员。他三访日本,1985年访问新加坡,讲学并举行画展,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王个簃无论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有很高成就,具有个人风格。其绘画,融吴昌硕精髓,复以造化为师,深入生活,风格别具。晚年纵横挥写,突破吴门格局,使海派艺术,更上层楼。其书法石鼓籀笔,笔势动静相间,遒劲雄健,富金石之气;行草各书在不经意之间,出神入化。个移篆刻直追秦汉,方寸之间,神雄气畅,无不称意。诗似乐府民歌,有香山风。
王个簃先后集其作品印制成册,有《个簃画集》《个簃印存》《王个簃霜茶阁诗集》《王个簃随想录》等。他高年离世,留下很多精心作品,遗命将书画藏件与个人精品及生前遗留赠家乡,南通市在三元桥畔,建《个簃艺术馆》藏之。
沈寿艺术馆
沈寿艺术馆建于1992年。位于南通风景秀丽濠河边“南通县立女工传习所”(中国第一座刺绣学校)旧址。邹家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题写馆名。该艺术馆展示了我国近代刺绣大师沈寿的一组组历史照片和刺绣实物,并详细介绍了沈寿的艺术业绩和其弟子的刺绣艺术精华。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1871年出生于江苏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父亲沈椿,强习书史,研究盐法,曾在浙江省任盐官。他酷爱文物,富有收藏,后来开了一个古董铺。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董陶,拨动了雪芝心灵中美的琴弦。苏州市的刺绣素负盛名。尤其是苏州城外的木渎镇一带,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堪为“苏绣之乡”,小时侯,雪芝常去那里的外婆家,对奇妙的苏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开始了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刺绣生涯。雪芝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学绣进步很快。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雪芝二十岁结婚,丈夫余觉(名冰臣,又名兆熊),绍兴市人,后居苏州市。他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经济条件也颇好。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劳家务外,总是闭门刺绣,从不间断。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是慈禧的七十寿辰。清政府谕令各地进贡寿礼。余觉得知消息后,听从友人们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们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雪芝在这些绣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勋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来到南通,担任了所长兼教习,余觉则担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的经理。女红传习所起初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移到南通濠阳路,传习所第一期招生二十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学制也逐渐完善。所内设有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红传习所培养了许多苏绣人才。南通市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薄”“匀”“净”的风格,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
张謇纪念馆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1853年出生于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纺织博物馆
南通纺织博物馆是我国第一纺织专业博物馆、位于南通市市城区东南文峰古塔旁,占地近三十亩,分主馆与辅馆两部分。
主馆陈列有六个展厅。其前半部份是<<中国纺织撷英>>,主要内容为原始手工纺织器具、古代发明的纺织技术、传统手工纺织产品及最佳纺织产品。其后半部份是<<南通纺织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为手工土布、近代机器纺织、现代南通纺织工业和优秀纺织产品。辅馆陈列有棉田、水车、农舍、手工纺织染工场、花纱布行庄、布业公所,还有近代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纺织车间与南通大学纺织科的缩影,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反映了本世纪初南通地区城乡关联的纺织经济教育活动与社会风貌。
蓝印花布艺术馆
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是我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专业艺术馆,下设蓝印花布艺术馆展示中心、蓝印花布馆制作中心、蓝印花布馆的服饰中心,是南通第一家民营博物馆,蓝印花布馆收藏流失在民间的传统蓝印花布各类制品,整理收藏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制品及图片资料一千多件,保存着大量优秀的民间制品,并开发研制一批“蓝艺”现代装饰及工艺品,该产品曾多次参加全图工艺美术展览,并荣获全国旅游产品设计大赛金奖、全国民俗博览会金奖。1998年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应台湾台中文化中心邀请赴台参加亚太地区工艺品博览会蓝印花布展示活动,1999年由市政府主办蓝印花布馆承办的《中国南通蓝印花布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2000年参加中国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并应邀在开幕式上进行蓝印花布时装表演,2001年2月应美图亚利桑哪州中国文化中心的邀请,赴美参加新春中国文化周活动。
南通建筑博物馆
南通市建筑博物馆建于1992年。位于南通建筑中等专科学校内。是我国的第一座建筑博物馆。它陈列有我国古代和近代的建筑史料和实物,向人们展示了我国的建筑发展历史。同时也展出了南通建筑铁军的辉煌成果。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民族实业家张謇于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5年1月14日)创建。是目前保存下来的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通市。
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6年1月3日),张謇又将兴建中的公共植物园规划为博物苑,占地23300平方米,后扩大为71800平方米,建立了中馆、南馆、北楼和东楼。苑内有4个陈列馆,陈列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分文物与标本。中馆为三开间中式平房,上部加盖一间二层尖顶小楼。南馆平面凸字形,为一座西式二层楼房。北楼为五开间二层中式楼房。东楼为一座中式楼房。苑内种植树木花草,饲养鸟兽,并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园林建筑。1912年改称南通博物苑。
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位于南通市港闸区唐闸镇南市街14号,包含唐闸实验小学一部分。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创办人系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大生纱厂现存的历史建筑设施有钟楼、公事厅、专家楼、清花间厂房、仓库、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图书馆和宿舍楼、唐闸实业小学教学楼,以及位于海门区的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此外还有护厂河、大生码头遗址等。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面貌和格局。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南通产业工人的摇篮,具有令人瞩目的地位,是研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活标本。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类型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公布批号为6-0000-5-063,归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博物苑。
2013年3月,从南通博物苑中分出,将第七批公布的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并入,名称为大生纱厂。公布类型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公布批号为7-1979-5-003。
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
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位于南通市崇川区桃坞路44号。建于1920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00多平方米,由南通籍建筑师孙支夏设计,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坐北朝南,为二层砖木结构楼,建筑面积4707平方米。大楼平面呈“日”字形,采用中轴对称布置,以门廊、大厅、会议厅为中轴,两边以办公楼环绕形成院落,并有回廊与前后廊相通。廊外侧立砖柱筑连拱,使建筑线条明快流畅。建筑立面中部为突前的门廊,四根罗马式巨柱,将三角形的山花托过二楼屋檐。楼中部冠戴高突的红色圆顶,两边做成山花状,楼面以机制红瓦铺设。大楼正立面檐柱上端饰有两个涡卷,窗樘上部为三角形花饰。门廊前为五级台阶,两边设有扇形的坡道。正中有三个门供人员进出。大楼两边设有便门,前、后走廊的东西两端都设置小门,以方便人员进出。由门廊进入大厅,厅上部中间有一个大型的圆孔,使门厅显得空旷。大楼上镶嵌的“通崇海泰总商会”石额,收藏在南通博物苑。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是中国近代行会设施的遗存,是南通近代建筑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2013年6月,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类型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公布批号为7-171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