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之梦》(Robot Dreams)是由巴勃罗·贝格尔(布兰卡尼维斯)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动画电影,由伊万·拉班达配音,影片全长102分钟,该片于2023年12月6日在西班牙上映,2024年6月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2024年10月22日在腾讯视频全网首播。
该片改编自萨拉·瓦伦的漫画《我的机器人朋友》,讲述了孤独的小狗订购了一个机器人,它们很快变得密不可分,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却在某天因意外而分离,在分开的日子里,狗与机器人虽然互相思念,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对于对方的情感与执念也悄然发生变化的故事。
2024年1月23日,《机器人之梦》获得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提名。2月10日,《机器人之梦》获得第38届西班牙戈雅电影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动画长片奖。2月18日,《机器人之梦》获得第51届安妮奖最佳独立动画长片奖。
剧情介绍
曼哈顿的一间小公寓,一只社恐幼犬生活其中,用电视剧与快餐填充单身生活。小狗早已习惯孤独,却被邻居家成双成对的温馨场景刺痛,以至再也无法忍受孤独,恰好看到电视上陪伴型机器人的广告。自此,小狗与机器人成为好朋友,他们一起散步、跳舞、享受阳光,他们分享彼此的梦,成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可惜好景不长,一次海滩游玩时,机器人突发故障。小狗用尽全力也无法挪动机器人,只好暂时回家,等明天拿工具来修机器人。等到第二天,海滩却应季关闭,小狗试图闯入海滩却都遇上阻力,不是被保安扔出去,就是被管理局拒绝进入申请,它只有等到来年夏天才能去到机器人身边,至此,小狗郑重写下了来年相见的日期,一天天消磨时间,望眼欲穿。机器人只能眼巴巴望着天,看益鸟筑巢,看海浪翻波。
幼犬和机器人在现实中分开,却在梦里遇见,小狗梦见了机器人,机器人也梦见了小狗。
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演职员表
配音演员表
参考资料
职员表
参考资料
影片制作
原著
电影《机器人之梦》改编自萨拉·瓦伦(Sara Varon)创作的同名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
幕后故事
《机器人之梦》导演贝格尔在访谈中透露,自己在女儿出生后,就养成了收集没有对白的漫画、绘本和图像小说的习惯。因为深深被萨拉·瓦伦的原著打动,才萌生挑战全新领域的想法。
《机器人之梦》导演贝尔格曾表示,“我想给成年人拍一部既饱含情感,又富有幽默感的电影。我拍《机器人之梦》的最大影响来自查理·卓别林和他的《城市之光》。我个人很喜欢正喜剧。在我看来,笑与泪是相辅相成的,笑与泪能完美结合在一起。我希望这部电影就保持这样的基调。而我最欣赏的类型就是悲喜剧,因为悲喜剧就像生活本身,能反映生活的本质。所以,我一心想拍出那种非常人性化的经历。即便角色是拟人的,但观众能与他们产生真正的共鸣。”
主创公司
影片宣传
影片配乐
电影特色
角色设计
该片中机器人和狗造型形成鲜明对比,狗的臀部较重,呈梨形,腿短;机器人的躯干结实,棱角分明,腿很长。对此巴勃罗·贝格尔解释说,他们的灵感来自无声电影中的搭档,比如斯坦·劳莱和奥列佛·哈台。《机器人之梦》的画面承袭法国-比利时漫画学派的白描风格(ligne claire),这种风格构图简约。其角色设计保留了这种老派又带有童趣的样式。
难点突破
《机器人之梦》最大的特点是全片没有一句对白,这就意味着它必须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传达内容与情感,因此其中角色的表情符号都非常简单,只由点与线构成。
上映信息
《机器人之梦》于2023年5月20日在戛纳电影节进行展播。2023年12月6日,该片在西班牙上映。
2024年6月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2024年10月22日在腾讯视频全网首播。
票房数据
截至2024年5月16日,《机器人之梦》全球累计票房375.4万美元。
截至2024年3月1日,《机器人之梦》内地最累计票房1190.9万元。
荣誉奖项
影片评价
平台评分
数据截至2025年3月12日
社会评价
该片画风简单明快,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却囊括了相当丰富的情感议题。这种设计的好处正是在于,没有台词就没有语言隔阂,而机器人和狗的设定也抹去了性别的特征,去掉一切固化标签后,对它们故事的关注能够回归到更普世的情感本身,才能以最本真的故事触动更多人的心。从机器人的角度出发,该片与《银翼杀手》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追问机器人的情感与人性,而《机器人之梦》则用最后一次抉择展现了机器人自身的主体性。如果说前期幼犬的购买行为还会让人怀疑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真实平等的爱,那么最后机器人主动选择不再相见就彻底确认机器人也有情感存在:放手是真的,爱过也是真的。(《21世纪经济报道》评)
该片是动画,但不是童话,它既温暖又现实,为曾经失去过亲人、朋友或爱人的观众提供了一种生活化的治愈方式:人们怀念过去的美好,但请不要沉溺其中,要勇敢地面对未来,变成更好的自己。(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倪骏评)
影片结尾,小狗和机器人这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终于交织在一起。在不同的地方,二者听到了属于它们的“那段音乐”,同时,又隔空跳了一段属于它们的“那一支舞”。在那一刻,二人无比幸福而又快乐,纵然内心深处仍有牵挂,但二者终究还是真诚地“互道一声再见”,自此“相见不如怀念”。虽然二人最终走散、错过,但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各自成长、彼此成全,留下了很多最珍贵的印迹。影片将亲密关系的本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导演贝格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他在创作角色时想到的是曾经在他的生命里出现过,却已不在身边的人。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中的悲剧式的遗憾结局,正是人生的常态,也正是影片的点睛之处。(《中国艺术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