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年殿

祈年殿,又称祈谷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为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位于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

祈年殿前身为“大祀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为三重檐圆殿,称“大享殿”。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为祈年殿,并统一为蓝瓦金顶,成为孟春(正月)祈谷专用建筑。光绪十五年(1889年)遭雷击焚毁,翌年重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竣工。之后,祈年殿经历1935年挑顶工程、1971年落架大修以及2005年彩绘重饰。

祈年殿位于祈谷坛上,坛周设矮墙及祭祀设施,北侧为皇乾殿,周围有附属建筑及七星石。建筑为典型上屋下坛结构,总高38.2米,屋体为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砖木结构,殿高约32米,直径24.2米;坛体为三层汉白玉石台,高6米。殿体由复杂木构件支撑,三环柱网形成圆形结构,龙井柱、棋枋及童柱共同支撑屋顶,顶部装弧形额枋形成圆形造型。建筑外形与内部结构体现古人对天和宇宙的认知及天人合一理念。屋顶三重收缩,自下而上集中,自上而下展开,三色琉璃瓦改为统一蓝瓦以强调“天”的象征。主要建筑包括祈年殿宝顶、祈年殿匾额、祈年殿龙凤石等。

祈年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祈年殿所在的天坛于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前身为“大祀殿”,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当时称“天地坛”。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并更名为“大享殿”。乾隆十六年(1751年),爱新觉罗·弘历下旨将大享殿改名为祈年殿,大享门亦改称祈年门,并将三色瓦改为统一蓝瓦金顶,祈年殿成为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祈年殿因雷击失火焚毁,殿宇存世344年后被毁,翌年开始重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竣工。

祈年殿历次大修包括两次:第一次为1935年,旧都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委托基泰公司进行挑顶大修,施工中将上层坛北半部、中层坛和下层坛的台面金砖改为水泥砖;第二次为1971年,北京市政府对祈年殿进行落架大修,并将1935年铺设的水泥砖更换为机制青砖,上层南半部的金砖台面保留未动。2005年,天坛对祈年殿彩绘进行了重新油饰。

位置境域

祈年殿,位于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所在的天坛总面积273公顷。

建筑布局

祈年殿共有三层,建于祈谷坛上。坛周围设有一圈矮墙,东南角布置了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是皇乾殿,正面宽五间,最初用于安放祖先神牌,后来牌位迁至太庙。坛区周围还设置了新年门、神库、申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侧广场上放置七星石,为嘉靖年间设置的镇石。

建筑特征

形制

祈年殿为典型的上屋下坛结构,建于高6米的白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上,总高度38.2米。屋体为鎏金宝顶、蓝瓦红柱、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殿高约32米,直径24.2米,为砖木结构,三层重檐逐层收缩呈伞状,殿体为圆形,瓦为蓝色。坛体为三层汉白玉石台,高6米。

结构

祈年殿为木结构建筑,殿体由木构件支撑和承载。为满足造型和实用要求,其结构较为复杂。三环柱网排列,外环12根檐柱与中环12根金柱的柱顶,通过径向弧形穿插枋相连。檐柱和金柱各沿圆周以弧形大额枋相连。龙井柱通过径向穿插枋与中环四根金柱相连,四柱之间再以四根弧形棋枋环立。棋枋上各立两根童柱,与四根龙井柱上端相连,共12根,顶部装弧形额枋,形成上部殿顶的圆形造型。

祈年殿三层屋檐及殿顶藻井排列均采用额枋上支撑斗拱的方式,下两层使用单翘重昂斗拱支架,上层檐下配重翘重昂斗拱。殿内顶部自檐头自下而上,依次采用鎏金斗拱、品字斗拱出挑,顶端以三路无花支条承托藻井,并以五踩重翘品字斗拱承托穹顶藻井中心的贴金龙凤浮雕,形成殿顶龙凤藻井图案。

该结构合理承载了殿体自身重量,并能够抵御风、雨、雪和地震等外力作用。祈年殿的结构与空间组合体现了古代建筑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体现了建筑设计的象征意义。

祈年殿内部结构采用楠木柱与杨木桶相互衔接支撑屋顶,不使用大梁和长檩。柱子的数量设计具有象征意义:内围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围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柱子总计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三层柱子总计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宿,再加上柱顶的八根铜柱,总计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殿内地板正中设置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纹理,与殿顶蟠龙藻井及四周彩绘的龙凤和玺图案对应。六宝顶下的雷公柱象征皇帝的统一权威。藻井由两层斗栱和一层天花组成,中间设有金色龙凤浮雕

设计理念

建筑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体现了古人对天和宇宙的认知,具有象征意义,也反映古代建筑技术水平。祈年殿的三重屋顶逐层收缩,自下而上呈现集中形态,自上而下则呈层层展开的形式,体现天与地的对应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天坛祈年殿的设计体现了景观象征思维。三层檐顶原采用三种颜色:上层为蓝色,中层为黄色,下层为绿色,分别代表不同等级,其中蓝色为三色圣尊,黄色代表皇帝,绿色代表一般臣民。乾隆十六年修缮时,殿顶统一改为蓝色琉璃瓦,以强调“天”的象征意义。该设计体现了文化立意、形态象征与风格强化的关系。

祈年殿的三环柱网将大殿划分为多个开间。靠近大殿中心的四根龙井柱将殿内平面划分为四个方形空间,分别对应一年四季: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四柱中间的中央方形空间对应戊己土,涵盖天干、四方、五行和四季概念。中环的12根金柱沿圆周方向划分为12开间,东、南、西、北各三间,象征一年12个月。以春季为例,北侧第一间为正月,正东一间为二月,其余月份依次沿南、西、北方向排列。最外环的12根檐柱(与门窗相连的红柱)划分的12开间代表一天12个时辰,同时对应12地支和方位。开间排列以正北为起点,依次向东排列至正东,为“子”至“卯”;正南开间为“午”,正西开间为“酉”。其中,子、卯、午、酉分别对应四方方位。

主要构件

祈年殿宝顶

祈年殿的圆形攒尖屋顶顶端为铜质鎏金圆形宝顶,总高约6米,直径约3米。宝顶顶部平面可供四人同时站立或坐下。

祈年殿匾额

祈年殿的匾悬挂于最上层屋檐下,距地面约30米,匾高约6米,上雕金龙,因此被称为“飞龙华带匾”。匾上“祈年殿”为立体金字,左侧为满文,右侧为汉字,字高约1.2米,系爱新觉罗·弘历御笔题写。

祈年殿龙凤石

龙凤石位于祈年殿地面中心,为圆形大理石。石上天然黑色纹理形成龙凤图案,其中龙纹较深,角、须、爪、尾完整;凤纹较浅,羽毛、头、尾可辨。该图案与大殿藻井上的龙凤相呼应。祈年殿将龙凤石视为镇殿之物,象征龙凤呈祥、天地交泰与天人和谐。

其它建筑

祈年殿殿内设有龙凤和玺彩画,呈金龙与虎皮鹦鹉图案。殿顶为龙凤藻井,藻井外形与祈年殿平面相符,上、中、下三层均为圆形,层层收缩形成穹隆。斗拱采用榫卯结构支撑于圆穹内壁,中央设金色龙凤雕饰。大殿地面以艾叶青石铺设,中央为一块圆形大理石,石上黑色纹理形成龙凤图案,其中龙纹色深,角、须、爪、尾完整,凤纹色浅,羽毛、头、尾可见,人称“龙凤石”。该龙凤石与殿顶藻井的龙凤图案对应。

价值与影响

祈年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不仅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美学价值

祈年殿采用蓝色琉璃瓦、龙凤和玺彩画以及圆形三重檐屋顶,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殿内彩绘和雕刻包含吉祥、丰收等主题,装饰元素,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意义

祈年殿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建筑形制和装饰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建筑技术与文化观念。作为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祈年殿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天地的祭祀制度。

相关保护

1961年3月4日,包含祈年殿在内的天坛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包含祈年殿在内的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活动

古代文化活动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近郊建造圜丘和方丘,定于每年的冬至日和夏至日举行祭天和祭地仪式。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下旨于圜丘上建造房屋,名曰大祀殿——即祈年殿的前身。明嘉靖年间,建起圜丘坛,实行天地分祀。清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帝顺治皇帝下诏命举行祈谷大典,于是改大享殿为祈谷坛。

现代文化活动

2020年12月21日,为纪念天坛建成600周年,《遇见·天坛——北京天坛建成600周年历史文化展》在祈年殿西配殿开幕。展厅面积约245平方米。展览内容分为10个板块,分别为:前言、祭天文化延承、北京天地坛肇建、天坛坛域形成、建筑规制改革、帝国祭坛衰落、公众公园转变、古坛保护重生、世界遗产发展和寄语。展览以天坛建成600年的关键年份为时间节点,展示天坛的营缮、改造、变革及保护情况,介绍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传承脉络,并说明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展览同时展出古籍中的图片和近现代重大事件的历史照片,以呈现天坛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相关文化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

祈年殿的外部结构包括三层重檐攒尖宝顶和三层汉白玉坛。殿内设有三层环立的28根大柱、殿顶藻井及藻井周围的8根铜柱,均以圆形结构表现。三重檐与三重基体现“天有三阶”的观念,强调“天人”关系。整体圆形构造反映了古人“通天”的思想与“敬天礼神”的观念,建筑空间中的圆形布局表达了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时空观。祈年殿作为古代祭天场所,被视为天与人沟通的载体。帝王在此举行祭天大典,以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和国家安定,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重农思想

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年”字意为稻谷成熟,即收获。祈年殿作为皇帝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天下五谷丰登的神殿,其建筑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重农”的思想。祈年殿为圆形攒尖3层檐木结构建筑,3层檐由殿内的28根柱支撑。28根柱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其中4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12根金柱象征12个月,12根檐柱象征12个时辰,金柱和檐柱共计24根柱,象征着农历二十四个节气。祈年殿顶部为金色宝顶,宝顶下的3层檐均饰以蓝色釉,代表着至高的天。

公园简介.公园简介.2025-09-03

探寻祈年殿的前身大祀殿下坛之谜.百家号.2025-09-03

恢复清末面貌 祈年殿大修后正式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5-09-04

天坛祈年殿: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百家号.2025-09-03

北京天坛.北京天坛.2025-09-03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9-03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2025-09-03

天坛:南低北高藏哲理.百家号.2025-09-03

时光里的天坛.百家号.2025-09-03

《遇见·天坛——北京天坛建成600周年历史文化展》今天开幕.《遇见·天坛——北京天坛建成600周年历史文化展》今天开幕.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