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5(俄语:Су-35),北约代号“侧卫-E”(Flanker-E)是苏霍伊飞机实验设计局生产的一款超机动单座双发多用途重型战斗机,为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苏-27战斗机的现代化衍生型号。
苏-35在外形上保持了苏-27战斗机原有的常规布局,采用了加装矢量推进系统、数字信息管理系统和新型雷达等升级,主要用作空中优势任务,属于第四代半战斗机,也被视为“准五代机”。
苏-35项目源自苏联80年代末的苏-27M项目,后因苏联解体导致项目搁置,俄罗斯经济复苏后重启了该项目,进行了彻底的大规模改进,重新设计,首架原型机于2007年组装完毕,2008年首飞成功,2009年俄罗斯国防部下订首批48架苏-35,2014年完成验收工作,正式加入俄罗斯空军战斗序列。2022年3月,俄罗斯国防部公布了俄罗斯空天军的苏-35战机参加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的画面。
截至2018年底,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约100架、中国约20架苏-35已投入使用。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苏-27战斗机在上世纪80年代问世后,尽管已经对“目标对手”美国的F-15战斗机显示出优势,但美国当时已经在空中优势战斗力发展领域又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是新的F-15C型战斗机换装了AN/APG-63(V)1/AN/APG-70雷达后,性能已经超过了苏-27战斗机的Н001雷达;二是当时美国已经开始着手开展“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Advanced Medium-Range Air-to-Air 导弹,AMRAAM,也就是后来的AIM-120空空导弹)项目,将装备在F-15战斗机上。苏联认为,届时苏-27战斗机的优势将不再,必须相应的迅速着手开展苏-27战斗机的大规模升级改进。
1983年,苏联已经基本确定了需求指标,要求新的战斗机必须超越F-15及F-16战斗机的改进型,且必须是多用途战斗机,配备新的RLSU-27雷达系统、机载主/被动电子反辐射系统、新的座舱界面、导航系统等,能发射主动雷达制导的中程空空导弹及对地精确制导武器。同年12月29日,该计划获得苏联国防部批准,定名为苏-27M。1985年,苏霍伊设计局完成了对苏-27M的概念设计。首架改装而来的苏-27M原型机于1987年出厂,1988年6月首飞。
但随后苏联的解体以及整个90年代的俄罗斯经济危机意味着苏-27M项目的夭折,苏霍伊设计局当时只能将目光投向国外,在1992年范堡罗航展上向西方首次展示了苏-27M,但当时苏霍伊设计局已经自行将苏-27M更名为苏-35,以求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促进出口,此后,苏-35成为了90年代世界各大航展的常客,并根据客户导向进行了多次改装和升级,制造了10余架原型机,在设计细节上各有不同。但这些工作基本都是苏霍伊设计局自行开展的,并未获得俄罗斯官方的正式立项,此时的苏-35也与日后服役的苏-35有着不小的区别。
研制历程
2000年后,俄罗斯经济逐渐复苏,但此时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新型第四代战斗机对苏-27战斗机家族的优势已经显露,俄罗斯军方要求苏霍伊设计局和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KnAAPO)开始着手对现有苏-27机队进行升级,更换全新的玻璃驾驶舱和武器控制系统,改进后的型号称之为苏-27SM,俄罗斯空军对于初露锋芒的苏-27SM战斗机并不完全满意,希望进一步提高机动性能和攻击力,于是提出了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更多成熟的先进技术,甚至尽可能地利用第五代战斗机上的一些技术,来研制一种苏-27SM2型战斗机。考虑到第五代战斗机还处在研制阶段,俄空军已经在“俄罗斯2015年前国家武器规划”中,将苏-27SM2战斗机作为重点,并列出了相应的采购预算,随后苏-27SM2被重新定名为苏-35,苏-35将比起苏-27、苏-30战斗机、苏-33战斗机都有更大机翼和发动机、更大的机鼻以容纳新型相控阵雷达和新航电系统、更多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铝锂合金机身,更大机身、更大方形尾翼等。2007年第一架新苏-35原型机(BM型)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下线,随后出现在同年的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2008年2月19日,由俄罗斯联邦英雄试飞员谢尔盖·博格丹(Sergey Bogdan)在莫斯科郊外的茹科夫斯基飞行试验研究院驾驶苏-35原型机成功进行了55分钟的首飞。
生产入列
2009年,俄罗斯国防部与苏霍伊航空集团和加加林飞机制造厂签订了首批48架苏-35战斗机的采购协议,要求在2015年前交付,随后在2015年12月,签订了第二批采购合同,在2020年前交付50架苏-35。到2020年,俄罗斯的98架苏-35已经全部交付,其中至少有60多架已经装备一线部队,主要部署在特维尔的第790战斗航空团、卡累利阿共和国的第159近卫战斗航空团、哈巴罗夫斯克的第23近卫战斗航空团以及滨海边疆区的第22近卫战斗航空团,另有8架装备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苏-35的确切生产成本暂未公布,但根据俄罗斯空军前总司令维克多·邦达列夫上将称,2014年,一架苏-35的成本超过10亿俄罗斯卢布(约合9090万人民币)。
基本设计
机体设计
苏-35基本维持了苏-27战斗机家族的气动外形设计,但在细节上结合多年的生产和运用经验进行了改良,采用大量最新的材料、工艺和技术,大量使用钛合金,使飞行寿命延长到6000小时。大部分天线、传感器都改为隐藏式。主空速管由机首移至原来副空速管处(座舱两侧),副空速管移至雷达罩后方。机首增长增厚,以安装更大的雷达及更多航电设备,侧面看去因而下倾的比苏-27更大。而且与90年代的苏-35和苏-27战斗机家族以及伊尔库茨克的苏-30MKI双座型不同,新苏-35战斗机没有前置鸭翼面,垂尾也不同,稍微改变了形状,在垂尾顶端,由苏-27的平直改成向后下切,是苏-35的重要识别特征。尾椎加粗,并将阻力伞由尾椎末端移至上方,使末端可以容纳后视雷达及较多航电设备。还有是去掉了苏-27战斗机家族除了苏-34战斗轰炸机轰炸机之外都采用的机背减速板,由差动偏转舵来取代,机背减速板的拆除为增加机内额外燃油量提供了空间,内置油箱容量增加了近20%,航程也因此增加至4500千米,此外,在机身表面涂装了吸波材料,雷达反射特征也有所降低。
动力设计
苏-35战斗机的动力来自两具由联合发动机集团(UEC)土星科学生产联合体和乌法发动机制造协会(Ufa Engine-Building Production Association)的AL-41F1S矢量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此前称之为“117S号产品”,总投资额达36亿俄罗斯卢布,苏霍伊航空集团承担其中的40%,是在苏-27战斗机的AL-31F加力涡扇发动机的基础上,采用了“第五代”技术的完全现代化的机型,运用了新的高压、低压涡轮设计以及一个新的全权限数字式发动机控制(FADEC)系统和全方位推力向量控制的喷嘴。推力增加了16%,在应急模式下达到14500千克力(31970磅推力),在最大军用推力状态下达到8800千克力(19400磅推力),机动性大大提高,在著名的"钟摆"动作中,苏-35就能凭借其矢量推力机首向上在顶点停留数秒,然后以机尾为圆心、机长为半径做180°转向。该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为4000小时,是同类发动机的两倍以上,两次大修间隔时间为1000小时,也是同类产品的两倍左右。
航电设计
苏-35战斗机的主雷达是来自季霍米罗夫仪器设计科学研究所(以 V. V. Tikhomirov 命名)和俄罗斯国营梁赞仪器厂研制生产的的N035“雪豹E”(Irbis0-E)火控雷达。这是一种X波段多模式雷达,具有安装在两部液压驱动单元上的无源相控天线阵列(PAA)。天线设备通过电子控制的波束在不小于60°的扇区中进行方位角和仰角上扫描。 两部电动液压驱动单元通过机械的方式将天线转动到方位60°,俯仰120°。同时具备单脉冲和PD机制,具备多种搜索工作方式,峰值发射功率达到20千瓦,平均功率达到5千瓦。其天线直径大约90厘米,天线搜索范围达到±120°,俯仰±60°的水平。在对空作战模式下可同时探测和跟踪30个目标,并同时引导两枚半主动雷达或8枚主动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进行攻击,攻击过程中允许其中4个目标的距离超过300公里。在执行打击任务时,在跟踪地面和水面目标的同时还能够随时应对来自空中的威胁,并能够引导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完成精确攻击。
其他方面,在机身多个位置安装了OLS-35红外搜索跟踪系统,集成了共享光学模块的热成像和电视摄像机,以及激光测距仪和目标指示器,光电反射镜的扫描角度是左右+/-90度,俯仰-15/+60度。OLS-35系统对苏-30战斗机大小的空中目标的尾追探测距离是90公里,迎头35公里,能同时跟踪4个空中目标。翼尖安装有“希比内-M”电子对抗套件,由探测和对抗部分组成,工作在最常见高频波段(H-J)的组件都内置于机身,需要时还可在翼尖安装两个干扰吊舱覆盖中频波段(E-G)。主要用于产生压制噪声或欺骗干扰信号,用于干扰敌方电子系统、信号雷达和脉冲信号雷达,一般由噪声产生模块、欺骗信号产生模块、功率控制模块、发射机等组成。
座舱设计
苏-35战斗机的座舱设计也与苏-27战斗机有较大区别,主要部分是数据显示/控制系统,其旨在把所有的机载设备从功能、逻辑、信息和软件等方面集成一个单独的系统,以确保飞行员和设备之间的交互。座舱内的战术控制系统主要由两个大型MFI-35彩色多功能液晶显示器、IKSh-1M广角平视显示器和三个小型显示器组成,9×12寸的MFI-35显示器的对角长度为15英寸,具有1400×1080像素的分辨率。IKSh-1M型平视显示器具有30度的视角,三个小型显示器中,一个设置在左膝盖位置,作用是一个多功能控制板,用于管理插件航空武器系统和无线电等其他系统;第二个显示器安装在平视显示器的下面,主要显示重要的瞄准和导航数据;第三个显示器安装在飞行员的右侧,通常用于飞行数据显示的备份,在控制上采用了“数字式飞机综合控制系统”,实现了全电传飞控系统、大气数据系统和起落架机轮刹车控制系统等各种功能集成化。
武器设计
苏-35搭载一门30毫米Gsh-30-1速射航炮(备弹150发)作为固定武装,机身、翼下共有12个外挂点,可挂载总计8吨重的各种空空、空地武器弹药。携带空空导弹时,可以根据作战需要选择不同的挂载组合方案,携带的空对地导弹也有很多类型,可在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对地攻击,大大提高了防区外精确打击能力。12个外挂点采用多用途挂架时可增加到14个,在使用后视雷达和挂载R-73导弹型可后射近距空中格斗导弹时,能够形成了特有的“越肩发射”能力,使在被敌机追击或群机格斗时能够占据更大的优势。
以上表格内容均引用自参考资料
基本数据
以上表格内容均引用自参考资料
衍生型号
需要注意的是,苏霍伊家族还有苏-35UB这个型号,但其是苏霍伊设计局于2000年在苏-30MKI和苏-30MKK的基础上换装AL-31FP发动机和升级航电系统的苏-30系列改进型号,与现苏-35路线不同。
服役情况
外销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中国媒体将中国苏-35称之为“苏-35SK”型,类似于“苏-27SK”,“SK”两个字母分别代表“生产型”和“商业型”,但俄罗斯正规媒体例如俄通社、俄新社、卫星社等等在关于中国苏-35的报道中并无此种叫法。按俄罗斯联合飞机集团宣传页,苏-35现在用的型号只有苏-35S一种。
实战情况
相关事件
2009年4月,一架苏-35原型机在加加林航空制造公司的飞机场首飞时发生事故,飞机被烧毁,试飞员脱险。
2020年9月,一架苏-35S在特维尔州演习期间的30毫米航空机炮意外开火击落了一架苏-30SM战斗机,苏-30SM机组人员成功弹射。事故原因是苏-35S的飞行员犯了一个错误。
2021年7月,一架苏-35S因发动机故障在远东坠毁,飞行员安全弹射并被救起,战机坠入鄂霍次克海。
2024年4月6日,俄罗斯国防部公布消息,2架俄罗斯图-95战略轰炸机在楚科奇海中立水域上空进行了计划内飞行。本次飞行时间超过12小时,俄罗斯空军出动了苏-35战机进行伴飞护航。
2024年9月23日,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飞机在阿拉斯加州防空识别区“拦截了俄罗斯军机”,在此过程中一架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苏-35战机“进行了不安全、不专业,可能危及所有人的动作”。美方公布的视频显示,美国军队F-16战斗机战机正接近俄军战略轰炸机,此时一架俄军苏-35战机从后方加速掠过F-16机头,美军飞行员做出规避动作。
2024年9月24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称,俄军两架俄罗斯TU-95MS轰炸机战略轰炸机在苏-30SM战机和苏-35S战机的护航下,在美国阿拉斯加西海岸附近的白令海中立水域上空飞行,飞行时间逾11个小时。俄罗斯国防部强调,俄罗斯空天军的所有飞行都严格遵守使用空域的国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