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鱼,又名梅白鱼、鲌鱼、翘嘴白,为定远池河特产,属于鲤形目、鲤科、鲌属。
梅鱼一般体长25~40厘米,体延长且侧扁,头部与尾部均上翘。头背面平直,口上位,眼睛较大,下颌坚厚且上翘,突出于上颌前缘,胸鳍末端接近腹鳍基部,臀鳍基部较长,体呈银白色,体背部及体侧上部呈现淡黄色,各鳍则为浅灰色。梅鱼生长于明光市定远县东六十里的池河水中,定远梅鱼和明光梅鱼都指的是同一条河里的鱼,明光市处于季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四季风和,光照充足,年光照时长在2273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从4~10月,平均气温在15℃~18℃,全年无霜期达到220天。每年的梅雨季节大量的鱼群从女山湖、洪泽湖逆流而上到池河流域繁殖产卵,排卵后,梅鱼成群浮游在河面上,吸收因河流冲积带来的养分和新鲜空气,只有此时的梅鱼鱼尾才有乳汁一样的分泌物溢出,这是梅鱼区别于其他鱼类的主要特征。
梅鱼独具鲜嫩,因其“色白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绝无仅有”而一直被列为席上珍品。梅鱼的吃法很多,最常见的吃法有五种:红烧、清炖、蛋蒸、生拌、酸菜梅鱼。
为了保护当地特有水产物种(如梅鱼),2010年,明光市政府设立池河梅鱼种质资源保护区并成立种质资源管理委员会,加强对这一区域的管理。2017年1月10日,中国农业部(现中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明光梅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5年1月,中国农业农村部第1873号公告批准86处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第六批),其中明光市池河梅鱼保护区上榜。
命名与分类
命名
因为只有每年梅雨季节才有此种鱼类,因此得名“梅白鱼”。
分类
梅鱼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鲌属。截至2025年7月,GBIF显示鲌属共有10种,sp2000显示在中国共有4种,分别为: 翘嘴红鲌(Culter alburnus)、拟尖头鲌(Culter oxycephaloides)、尖头鲌(Culter oxycephalus)、海南鲌(Culter recurviceps)。
特征
梅鱼一般体长25~40厘米,标准长与体高之比为3.6~5:1,标准长与头长之比为4.4~5.5:1,标准长与尾柄长之比为6.5~8.3:1,头长与吻长之比为4~6.5:1,头长与眼径之比为4.2~6.5:1,头与眼间距的比例3.4~6.4:1,尾柄长与尾柄高之比为1.3~1.8:1。
梅鱼体延长且侧扁,头部与尾部均上翘。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有轻微隆起,背部整体平直,口上位,口裂几乎与身体垂直。眼睛较大,下颌坚厚且上翘,突出于上颌前缘,与上颌及头背面处于同一平面。胸鳍末端接近腹鳍基部;腹鳍末端未达肛门,腹棱基本完全,自腹鳍基部延伸至肛门;臀鳍基部较长;侧线弯曲显著,呈现为弧线形状。体呈银白色,体背部及体侧上部呈现淡黄色,各鳍则为浅灰色。
梅鱼背鳍Ⅲ-7~8,胸鳍Ⅰ-14~15,腹鳍Ⅰ-8~9,臀鳍Ⅲ-21~25,尾鳍24~29,侧线鳞78~95,侧线上鳞为17~20,侧线下鳞9~12,鳃耙24~29,鳔室3。
分布范围
梅鱼生长于定远县东六十里的池河镇水中(池河太平桥北侧至下游5华里清水湾)。
明光梅鱼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经纬度为东经117°57'022”~118°10'56”,北纬32°45'53”~32°54'55”;保护范围为池河马岗闸以下至女山湖上游湖口段;区域范围途径明光街道办事处张湾村、赵府村、明西街道办事处马岗村、山许村、蔡岗村、王巷村、桥头镇查渡村、苏巷镇戴巷村等4个乡镇。
栖息环境
池河下游是面积15万亩的女山湖,属于淮河,是梅鱼主要生长水域。女山湖东湖畔有古火山口,因火山爆发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富含大量的矿物质的火山灰大量沉积于湖底,使得女山湖底泥以沙壤土为主,水草茂盛,从而使女山湖特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
水源与水位
池河发源于肥东青龙山区,水源主要来自于发源地和上游凤阳县、定远县及周边的山丘地区天然降水的汇集。一般池河在冬、春、秋季节水位较低,夏季河水受天然降雨的影响,水位逐渐提高,入湖口高程为13.8米。最大水深6.3米,平均水深3.5米。
气候
池河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非常有利于水生动、植物资源繁育生长。明光市处于季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四季风和,光照充足,年光照时长在2273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从4~10月,平均气温在15℃~18℃,全年无霜期达到220天。
地温与水温
平均地温为18℃。最冷的1月份地温为2℃,最热的7月份地温有33℃。地温日夜变化较大,但随深度增加而日夜变化减少。由于热量资源丰富,且时空颁布差异明显,有利于土地肥力提高和生物繁衍。由于河面较为辽阔,下垫面与陆地性质不同,冬季水温比气温高3~5℃,夏季水温比气温低低2~4℃。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850~950毫米之间,降雨日数130~150日,雨量季节间分布不均衡,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40.0%,夏季占30.0%,秋季占20.0%,冬季占10.0%。尤其是5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这也是淮河地区的气候特色,为梅鱼产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风
保护区属季风性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多刮偏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常年多刮东北风和西南风。平均风速在3.1~3.2米每秒,风速在晚冬至初春为最大,秋季次之,夏季为最小。
河水理化指标
池河透明度一般在0.8~1.2米之间;河底底质为泥沙基底, 软泥层≤10厘米含有铁、铜、锌等多种微量元素;保护区周边地区无工业污染,加上河内水草覆盖率较高,自净能力强,固体悬浮颗粒少,常年水质达到国家Ⅱ~Ⅲ类标准;PH值6.8~8.5,溶解氧6毫克每升以上。
习性
梅鱼从池河下游乘波而上洄游排卵后,成群浮游在河面上,吸收因河流冲积带来的养分和新鲜空气,只有此时的梅鱼鱼尾才有乳汁一样的分泌物溢出,这是梅鱼区别于其他鱼类的主要特征,也是梅鱼独具鲜嫩而有营养的主要标志。
生长繁殖
野生的梅鱼必须产在梅雨季节,且需要是梅雨绵绵、久日不见阳光,或者大雨如注,流经明光市的池河至女山湖湖口一带的池河河道内,大量梅鱼便从池河下游的女山湖、洪泽湖逆水而上,至池河段的明西街道一带洄游排卵。
人工养殖
水质要求
池河周边植被丰富,工业基础薄弱,无明显污染源。周边区域主要为零星的自然村庄、山林和农田,山林地表泾流对湖水不构成污染,农业主要作物为玉米、花生、小麦、水稻,农药、化肥很少随水土流失,历史从未出现过周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池河污染的情况。沿池河两岸基本都是农田,无资源开发项目,对河水不构成污染影响。
设施准备
(1)在池河保护区内养殖。
(2)池塘面积在5~10亩,水深2.5米以上,透明度约40厘米,平坦底质,淤泥不过厚,方便进排水。依据池塘大小,可设置增氧机。
(3)池塘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进行干法消毒,2天后排干池水,进行暴晒待用。
放苗养殖
(1)苗种和时间:梅鱼苗种一是主要依靠下游15万亩女山湖自然繁育,5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也是梅鱼溯游而上、进入池河繁育季节。二是以当地梅鱼作为亲本,在滁州水产研究所进行人工繁育,并培育成鱼种,每年春季在池河镇进行增殖放流。
(2)放苗:每尾鱼长至6~12厘米,3~5月可以放流。
(3)池塘放养:11月至翌年3月放养,每亩800~1000尾,每尾体长10~15厘米。
(5)加强渔政日常管理工作,在池河保护区内,严厉打击偷、毒、炸、电等违法行为,及时清除河内垃圾及漂浮物,保持生态环境。
捕捞运输
生产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采取集中捕捞与常年捕捞相结合的模式。由于梅鱼在女山湖鱼类食物链中属于顶端,在过去属于害鱼,为保护女山湖鱼类品种多样化,适度捕捞梅鱼成鱼,保持平衡。商品鱼生长周期为2年以上,确保商品梅鱼最小起捕规格在1.0千克以上。成鱼捕捞采用张网、簖塘等方式捕捞。成鱼在运输过程中采取活鱼、冷链运输方式,运输用水应符合以下标准: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GB11607要求,其中,溶解氧要求≥5.0毫克每升。运输量应根据路途、水温、运输时间合理安排。
病害防治
较一般家鱼,梅鱼更加敏感,用药种类和用量上都要注意。可用生石灰防治真菌、细菌类疾病,甲醛水溶液可以消灭寄生昆虫。
保护
2009年,滁州水产研究所完成了梅鱼运输、驯化、短期强化培育、催产激素配比、产卵、孵化方式等技术研究,基本形成可控条件下的人工繁殖技术,为梅鱼产业开发打下了基础。
为了保护当地特有水产物种(如梅鱼),2010年,明光市政府设立池河梅鱼种质资源保护区并成立种质资源管理委员会,加强对这一区域的管理。保护区面积达1730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为30公顷。保护区成立以来,水产技术人员、渔政管理人员对池河梅鱼的繁殖生活习性进行了详细调查,形成了完整的资料并申报国家级池河梅鱼水产种质保护区。2010年4月,滁州市将10万尾濒危梅鱼苗放流明光池河。2010年起,明光市采取人工增殖放流办法,增加池河渔业资源总量,保护濒危梅鱼,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2017年1月10日,中国农业部(现中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明光梅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根据《渔业法》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有关规定,2025年1月,中国农业农村部第1873号公告批准86处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第六批),安徽省仅3处,其中明光市池河梅鱼保护区上榜。
用途
品质
在梅雨季节的梅鱼独具鲜嫩,因其“色白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绝无仅有”而一直被列为席上珍品。经过检测,梅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17.8~18.6克/100克,脂肪含量0.43~0.58克/100克,总氨基酸含量15.5~17.1克/100克。
食用
梅鱼的吃法很多,最常见的吃法有五种:红烧、清炖、蛋蒸、生拌、酸菜梅鱼。清炖是比较能体现梅鱼鲜美味道的,清炖就是将梅鱼洗干净,然后用盐腌5~10分钟,锅里放点油,油烧热后,用葱花炝锅,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水,将梅鱼放到锅中,放入料酒、葱、姜、蒜、醋、香菇还有枣子,大火烧开,然后再慢炖30分钟就可以了,肉质鲜嫩,有种入口即化的那种感觉。
产业
为了摆脱地域和季节限制,当地政府也结合自身资源,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技术指导,定远县一年四季都能供应梅鱼,但是它人工养殖比较难,自然繁殖比较多,它大多都是在梅雨季节,所以这个时候是集中产梅鱼,而且品质比较好。池河镇结合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水域资源,因为当地有120多个小一、小二型水库,以及当地的池河水域,所以当地人已经制定了万亩百库梅鱼计划。截至2017年,明光市明光梅鱼养殖面积为1730公顷,年产量为110吨。
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明光梅鱼地理标志:(1)生产经营的明光梅鱼来自确定的地域保护范围;(2)已取得登记明光梅鱼相关生产开发经营资质;(3)具有明光梅鱼市场开发能力。使用明光梅鱼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责任义务。
明光梅鱼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1)可以在产品及包装上使用明光梅鱼地理标志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等;(2)可以使用登记的明光梅鱼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1)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2)保证明光梅鱼品质和信誉;(3)正确规范使用明光梅鱼地理标志。(4)明光梅鱼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明光梅鱼的质量和信誉负责。(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6)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
文化
古代
相传,当年庄子避难池河时,每天到池河杯桁桥(池河太平桥前身)边钓鱼,就钓过池河流域特有的一种鱼种暨梅鱼。有一次,庄子钓得一尾梅鱼归来,见家门上锁,随手将梅鱼挂在门锁上,当他从田中劳作的妻子手中取回钥匙时,却不见了鱼,门锁上只挂着一条完整的鱼骨,顺着鱼骨往下看,地面上一滩如奶似的水渍,明显是鱼肉融化的缘故,可见此鱼娇贵。
梅鱼在唐宋明清时期均为贡品,所以也称“贡鱼”。在大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对梅鱼颇为喜爱,钦定为“贡鱼”,作为皇家的专宠,常令人马不停蹄地往皇家御膳房运送。当时,一般人是没有口福的,只能可望而不可即。
相传清乾隆,有关梅鱼的故事就广为流传,有一盼食心切的定远知县,刚一到任,就下令要地方小吏送给他品尝。小吏不敢怠慢,却心中犯难,因为他知道梅鱼出水就死,即使从池河清水湾取水,将鱼养在水中,送到县城,鱼也不能成活。就在万般无奈时,吏妻想了一个点子,她找来木工,制作一副火炉担子,按传统方法,将鱼洗净,放入锅中,配制好,用火慢慢蒸煮,同时,令一壮汉,挑起鱼担,向县城走去。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鱼,鱼煮的时间愈长,味道愈鲜。等壮汉将鱼担挑到县城,送到县老爷面前时鱼味正浓,汤白如奶,香气扑鼻,老爷吃了赞不绝口。
乾隆下江南时,路过池河,得知梅鱼鲜美,一到南京就指令品尝梅鱼。池河到南京二百多里,圣旨下到定远,县老爷哪敢怠慢,于是,选最佳骑手,备快马一匹,马背上驮着火炉挑子,煮着刚下锅的梅鱼,迎着北京--南京的官方大道,快马加鞭,向金陵奔驰而去。一路上驿站接迎,换马快跑,二百余里,五、六个时辰马到南京,鱼正好煮透。爱新觉罗·弘历吃后,连声称好,在褒奖定远知县的同时,并指令每年的梅雨季节将此鱼只供皇帝膳用,从此,“梅鱼”又成了专供皇上享用的贡鱼了,所以也称“贡鱼”。
现代
每年的六七月份梅雨时节,滁州市外出的游子归来都要品尝此菜,以解乡愁,正如“犹有梅鱼供一醉,不须著句话乡愁”。外地客人也“闻香”而来,大饱口福。史料记载梅鱼“数日即不见,不知其何往也。”食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一尝美味的梅鱼。不过,由于梅鱼极为娇贵,脱水就死,以往过了食用梅鱼的季节,诸多食客只能“望河兴叹”。
从2012年开始,为了打响梅鱼美食文化品牌,池河镇打造的“河池梅鱼”美食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年度盛会,围绕着梅鱼,截至2022年,池河镇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梅鱼文化节”,可以说很好地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