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胸佛法僧

蓝胸佛法僧(拉丁学名:Coracias garrulus),是佛法僧科佛法僧属的动物。据传说,最早在古代的佛教寺庙中发现蓝胸佛法僧属在寺内大树上筑巢、产卵,因为羽毛鲜艳,同寺内和尚的袈裟相似,故名为“佛法僧”。截至2003年,其共有2个亚种分化,分别为蓝胸佛法僧指名亚种(Coracias garrulus garrulus)和蓝胸佛法僧新疆亚种(Coracias garrulus semenowi)。蓝胸佛法僧分布于欧洲中亚,迁徙至非洲和印度,繁殖于欧洲、西亚和中亚洲,至非洲南部越冬。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其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方的各种生境中。

蓝胸佛法僧体长约30cm,前额、眼先至覆耳羽淡褐色,有白色羽轴纹;后额至后颈、颊及腰淡蓝绿色;背、肩及最内侧数片飞羽沙棕色;翼上覆羽绿蓝色,小、中覆羽端部沾沙棕色;其余飞羽黑色;尾上覆羽及尾羽褐色,前者满沾绿蓝色;中央尾羽微沾蓝色,侧尾羽由中央沾绿色至外翈全绿蓝色。颏近白色;喉及以下、腋羽及翼下覆羽淡绿蓝色,喉至胸沾淡黄褐色而具白色羽轴纹。幼鸟(8月)似成鸟,但色较苍淡,飞羽具较呈褐色的羽端;覆羽的蓝色苍淡。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黄褐色,趾较暗,爪黑色。其雌雄成对生活,由雌鸟筑巢。其食物以昆虫为主,包括白蚁金虫龙虱蟋蟀科、蝗虫、蛾类及其他鞘翅目类,也吃蜥类、蛙类。其繁殖期主要在5、6月,每产5、6枚白色的卵。

蓝胸佛法僧为农林益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和观赏价值。蓝胸佛法僧被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2019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无危(LC)。2023年,其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名称由来

据传说,最早在古代的佛教寺庙中发现蓝胸佛法僧属在寺内大树上筑巢、产卵,因为羽毛鲜艳,同寺内和尚的袈裟相似,故名为“佛法僧”。

亚种分化

截至2003年,蓝胸佛法僧共有2个亚种分化,中国只有1个亚种。

形态特征

蓝胸佛法僧前额、眼先至覆耳羽淡褐色,有白色羽轴纹;后额至后颈、颊及腰淡蓝绿色;背、肩及最内侧数片飞羽沙棕色;翼上覆羽绿蓝色,小、中覆羽端部沾沙棕色;其余飞羽黑色,第一枚的外翈深蓝绿色,所有飞羽底面基段靛蓝色,端段黑褐色;尾上覆羽及尾羽褐色,前者满沾绿蓝色;中央尾羽微沾蓝色,侧尾羽由中央沾绿色至外翈全绿蓝色。颏近白色;喉及以下、腋羽及翼下覆羽淡绿蓝色,喉至胸沾淡黄褐色而具白色羽轴纹。

蓝胸佛法僧体长♂300~352mm,♀320~342mm;嘴峰30~35mm;翅♂180~208mm,♀181~207mm;尾长♂122~135mm;跗蹠30~35mm。(♂:雄性;♀:雌性

幼鸟(8月)似成鸟,但色较苍淡,飞羽具较呈褐色的羽端;覆羽的蓝色苍淡。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黄褐色,趾较暗,爪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蓝胸佛法僧分布于欧洲中亚,迁徙至非洲和印度,繁殖于欧洲、西亚和中亚洲,至非洲南部越冬。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蓝胸佛法僧原产地为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贝宁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乍得、中国、刚果(布、金)、科特迪瓦克罗地亚等。

已绝迹:瑞典

迷鸟分布:比利时佛得角科摩罗丹麦法罗群岛芬兰冰岛爱尔兰、列支敦士登、卢森堡荷兰挪威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瑞士英国

引入地不明:圣马力诺

栖息环境

蓝胸佛法僧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方的各种生境中,如疏林或耕地高树顶层的枯枝上,空旷处的电线、电线杆上。

生活习性

蓝胸佛法僧常见单独或成对停立于视野广阔的位置。飞行不规则,方向颠簸不定;迁徙时则一只一只地沿着相同路线等距离间隔鱼贯而来。秋末,蓝胸佛法僧集群迁徙南方越冬。

蓝胸佛法僧雌雄成对生活,由雌鸟筑巢,巢多建在河岸和山谷的断壁及泥草建筑物的裂缝里,有时也在古老大树的洞穴中。巢直径10厘米左右,巢中有的垫草,有的则较为简单。

蓝胸佛法僧常栖息在树枝、木桩或电线上观察地面,一旦发现大型昆虫便迅速俯冲捕食,然后再返回栖枝,也飞捕空中来往的昆虫,有时捕获后就地吞食,有时衔回栖息位才吞食。食物以昆虫为主,包括白蚁金虫龙虱蟋蟀科、蝗虫、蛾类及其他鞘翅目类,也吃蜥类、蛙类。

蓝胸佛法僧叫声沙哑,为带摩擦音似“嘎嘎”的尖叫声,重音在第一音节,声如Jackdaw或喜鹊。也作松鸦般的rrak-rrak, rrak-rehhh声,求偶活动时更觉噪耳。

繁殖方式

蓝胸佛法僧的繁殖期主要在5、6月,以响叶杨、柳树等高树的自然洞穴、土质或碎岩质的峭壁缝、洞等为巢,内无垫物或积有昆虫残翅和甲壳质碎片。每产5、6枚白色的卵,卵形颇长,大小如鸽蛋。两性参与孵卵和育雏活动,卵经18-19日出雏,孵出的早成雏全身赤裸,26~28天后,雏鸟羽毛才能丰满,在雌鸟带领下飞出巢穴,到草地上练习捕食虫子。抱窝时一亲鸟在窝,其配偶则守在旁边,有入侵者到达附近即发出噪叫。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世纪,蓝胸佛法僧已在德国丹麦瑞典芬兰绝迹,这可能与当地农业集约化导致的栖息地减少有关。中东中亚的种群数尚无显著下降。1995年至2005年,全球总数可能下降了20%~30%。

截至2015年,蓝胸佛法僧在欧洲,有约75,000~158,000繁殖对。欧洲种群占全球种群的40%,估计全球总数约为282,000~593,000只,其中成鸟约188,000~395,000只。该鸟的欧洲种群曾出现剧烈下滑,2015年欧洲鸟类保护名录的数据显示其下降趋势趋缓,三代(16.8年)繁殖种群减少了5~20%。

保护等级

蓝胸佛法僧被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

2019年,蓝胸佛法僧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蓝胸佛法僧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蓝胸佛法僧吃大量昆虫,为农林益鸟

观赏价值

蓝胸佛法僧作为顶级捕食者,该物种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和观赏价值。

相关报道

截至2022年8月,青海省在开展鸟类调查监测过程中,一批以往省内未记录的和省内稀有罕见鸟种被影像记录到,其中含有蓝胸佛法僧。

2025年8月,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渥洼池湿地首次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蓝胸佛法僧。

近种区别

棕胸佛法僧,拉丁学名:Coracias benghalensis。

形态特征

棕胸佛法僧属体型略大(330mm)的蓝灰色佛法僧。黑色的嘴细而下弯。停栖时此鸟看似暗淡,但近看其头顶、尾覆羽及两翼为华美的青蓝色组合;喉、上背及部分飞羽淡紫;背部及中央尾羽暗绿。飞行时两翼及尾部的鲜艳蓝色非常明显。与蓝胸佛法僧区别在于头及胸部蓝色较少。

分布范围

棕胸佛法僧分布于亚洲南部、印度至中国西南部。

生活习性

棕胸佛法僧多单独或成对见于开阔的平原耕地、牧场、开垦荒地等周围,休息时常栖于电线、电线杆或林边、村庄附近零散的树上、田埂上。栖息时尾巴上、下摆动,有时如降落伞式降下地面,早晨和傍晚不间断地来回飞翔于空中追捕飞虫。叫声粗厉、单调,作“嘎嘎”之声,或为短促声的反复,或为延长声之连续。动物食性为主,尤其多吃昆虫,如差翅亚目、蝼蛄、蛾类白蚁金虫龙虱等,此外还食以小蜥、益鸟、鱼类等。

蓝胸佛法僧.inaturalist.2025-08-28

Coracias garrulus.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8-28

Coracias garrulus Linnaeus, 1758.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8-28

Coracias garrulus.iucnredlist.2025-08-28

敦煌阳关保护区首次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蓝胸佛法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8-28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5-08-28

Coracias garrulus.biolib.2025-08-28

蓝胸佛法僧.inaturalist.2025-08-28

蓝胸佛法僧 .inaturalist.2025-08-28

青海省记录到新鸟种与稀有罕见鸟种16种.新浪财经.2025-08-28

“迁徙狂鸟”首次抵达敦煌阳关保护区.澎湃新闻.2025-08-28

Coracias benghalensis Linnaeus, 1758.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8-28

棕胸佛法僧.inaturalist.202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