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玉器文明,是以玉石开采、加工及文化承载为核心的物质与精神体系,发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作为主要产玉国,玉矿分布于新疆、辽宁、河南省等地。玉器在古代超越实用功能,发展为礼器、权力象征与精神载体。
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以美石为玉,将其制成装饰品。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礼器呈现出既昭示神性又代表王权的突出特征。夏、商朝的建立延续了这一特征,为西周以后实行的礼仪制度奠定了文化基础。夏、商、周时期,玉器在工艺上为手工琢刻,线条粗犷、造型奔放。西周兴起“德”的观念,经儒学的推广和传播,慢慢渗透到玉学领域。东周时期,王室势力衰落,社会秩序动荡,在此背景下,玉璧等珍贵玉器与金银、车马并列为重要的外交聘礼。伴随矿物学认知的进步,以闪石为主体的玉石观念逐步确立。汉代是中华玉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其玉器在造型、纹饰及雕工方面均达到极高水准,部分技艺至今难以完全解析。隋唐以后,玉器的礼仪特征也逐渐淡化,琮、璧、玦、璜等器类基本消失,出现了玉带、帽顶等标识身份的玉器种类。唐代社会开放,玉器工艺精美,风格张扬,品类齐备,流行花卉、鸟兽、虫鱼、人物等纹饰。辽宋金元时期,玉器的世俗化倾向进一步加强,玉器以贴近生活、造型简洁的装饰品为主。明代玉器种类繁多,圆润敦厚,体大工精,形成了以北京、苏州市、南京等地为首的治玉中心。明末清初受商业利益驱动,市场充斥粗制滥造之作,工艺水准骤降,成为玉器史重要低谷期。乾隆朝迎来玉器复兴高峰,官民作坊遍及全国。爱新觉罗·颙琰朝起,宫廷与社会层面的玉器生产及文化发展渐趋式微。
玉器上的纹饰丰富多样,有折线纹、重环纹、对角方格纹、双连弦纹、兽角纹等。玉器功能主要有这几类,即礼器、丧葬器、仪仗器、佩戴器、陈设玩赏器、实用器等。玉是伦理道德的标识,古人认为玉有五德:“仁、义、礼、智、信”,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必佩玉”等传统观念,从而将玉特有的温润的色泽和质地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佩玉的风尚也流传至今。
简介
玉器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品,玉器文化从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至今,历史悠久,内涵深邃。中国的玉料储藏量十分丰富,且品种齐全,质地精良。中国古代的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玉是按照矿物学的标准,将玉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类,软玉专指新疆和田玉,硬玉则专指翡翠。广义的玉遵循中国传统的“石之美者为玉”的观念,不仅包括新疆玉、岫岩玉等玉种,还包括玛瑙、水晶等宝石。在中国古代,玉不仅仅是莹润美观,制作精良的工艺品,还被赋予了多重文化内涵。玉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从古代墓葬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氏族首领、王侯贵族往往随葬大量精美玉器,如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的墓中随葬玉器多达750余件。从《周礼》《礼记》等古代礼部尚书中还可以看出,古代礼法对不同身份等级的贵族、官员所拥有和佩戴的玉器的品类、尺寸、色泽、纹饰也有严格的规定。玉是沟通人神的法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均出土了大量玉器,其纹饰、造型神秘古朴,很多学者推测,这些玉器具有宗教含义,被视为与神明沟通的法器。在此后的数千年中,玉器一直在国家的重大典礼中被用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人们还将其作为玉貔貅禳灾的护身符,随身佩带,还有制作玉衣以保护尸体不朽的独特习俗。
玉是伦理道德的标识。古人认为玉有五德:“仁、义、礼、智、信”,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必佩玉”等传统观念,从而将玉特有的温润的色泽褐质地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佩玉的风尚也流传至今。玉还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据《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记载,将玉石研磨为玉屑内服或外敷,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的疗效。道教炼丹也以玉石入药。玉器是中国古代政治、宗教、伦理、医学和艺术成就的缩影,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历史沿革
石器时代
中国玉器的起源,很可能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在打造石器过程中发现了玉石。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了以玉打制成的工具,标志着古人已将玉从石头中分离出来,视其为一种美丽而神圣的、有别于一般石头的一种特殊材料。原始旋转性琢玉工具---砣机(石砣),发明于史前时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表明史前社会的早、中期出现了玉制工具。这个时期,玉石除了作为简单为少数原始人类使用外,还被赋予了神圣化、神秘化,使玉与原始宗教信仰和权威权力观念结合在一起,玉的特定性质和特殊社会功能逐渐显现。
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开始以美石为玉,将其制成装饰品。以装饰品和礼神法器为主的玉制品,体现了远古先民自觉的审美意识和虔敬的宗教情怀。
距今约9000年,黑龙江省小南山遗址发现了最早的透闪石玉器,河南贾湖遗址则发现了绿松石制作的饰件,是为中国玉文化之滥觞。出于真诚的信仰,人们又将最美的玉料制成法器奉献给神。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的加深,高等级玉器的生产和使用被权贵阶层垄断,玉制的农业工具及武器也被仪式化,并出现了琮、壁、钺、璋等具有特别属性的玉礼器。玉礼器从装饰玉中分离出来,是上古时代美学认知及社会复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玉器社会价值的体现。
中国古代在距今五千年前曾发生一次突变。北有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南有长江下游与淮河之间的凌家滩遗址文化。突变的标志是出现大量龙、凤、龟等动物神化形象,甚至还有过去被认为是商周才出现的“超前”的人兽合体、龙凤合体的平雕甚至圆雕玉件,玉器发展从此进入新阶段。与玉器同时伴出的有,凌家滩遗址祭坛上分别随葬巨型玉猪、刻图玉版与玉龟组合、玉石斧钺的大型墓葬;红山文化祭天的圜丘,祭祖的女神庙和具有王者身份中心大墓的积石冢群,简称“坛庙冢”,是有规律布局、完整的祭祀建筑组合。南北区域在距今五千年前都有中心或超中心聚落和高等级玉器出现,表明这些地区都已进入“古国”阶段。此后,四五千年间,在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和后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文化中,玉器的工艺和造型不断创新。无论是钺、璧、琮、璋及其组合、扉牙等内含丰富的边饰,还是玉神人面图像和雕件,玉器的礼器化程度都更高,伴出的是围绕都邑级古城的诸多古城址。这些古城址具有规范化和大中心下多中心的特点,说明已进入“方国”阶段。
位于洛阳市的二里头遗址被称为“最早的中国”,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青铜铸造作坊等。二里头文化的文明底蕴经过商周的传承扬弃,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以牙璋、璧戚为代表的玉礼器是二里头文化礼制的象征。牙璋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早期牙璋尺寸较小,造型较为简单,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牙璋向尺寸大型化、扉牙龙形化、功能礼器化转变。此次展出了二里头遗址七区7号墓出土的牙璋,是二里头迄今发现的4件牙璋中造型最复杂的一件。器身下端与柄部之间有阑,阑部刻有密集的凹凸弦纹,阑两侧边施刻大小扉棱与扉牙,左右两两相对,排列密集工整,显示出很高的工艺水平。
夏、商、周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礼器呈现出既昭示神性又代表王权的突出特征。夏、商朝的建立延续了这一特征,为西周以后实行的礼仪制度奠定了文化基础。
夏、商、周时期,玉器在工艺上为手工琢刻,线条粗犷、造型奔放。碳化硅作为研磨材料已广泛使用,许多器物的凹槽里,至今还保留有金刚砂的碎末痕迹,在强光和放大镜的照射下,银光闪烁,历数千年而不散。
青铜器的异军突起,撼动了玉工具的功能和地位,并被逐渐取而代之商代,铜砣被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的效率,石砣被逐渐取代。
在品种和特点上,以阗玉为主流的王室玉逐渐兴起;葬玉开始出现但仅仅是玉面罩;仿青铜器纹饰的玉器十分盛行,是王室玉器的典型特征。在经济价值上,这个时期的玉器应站在中华玉器史的第一个高峰上。从造型、工艺、雕刻、品种等方面虽不如汉代玉器,但作为凝聚着华夏传统文化的成熟基因、自然与人类共同打造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艺术载体、中华先人的智慧与力量的完美结合体。
西周兴起“德”的观念,经儒学的推广和传播,慢慢渗透到玉学领域。儒家认为玉有“九德”、“十一德”,君子比德于玉,玉成为君子德的化身,“玉德”被首次确认。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玉德”成为约束君子的言行规范和推动玉文化发展的精神支柱。东周王室衰微,社会失序,礼仪制度突破了体制束缚,逐渐成为各诸侯、卿大夫巩固自身势力的政治武器,玉璧等贵重玉器与金银、车马一同成为诸侯交聘中重要的馈赠礼物。随着人们矿物学知识的丰富,闪石作为玉石主体的观念已逐渐形成。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得玉器的雕造技艺得到了空前发展,阴阳双线雕刻技法变化无穷,半浮雕、透雕技术备受青睐。大量造型隽永、设计灵动、纹饰精美的玉器应运而生。
汉代时期
汉代的玉器制作,是中华玉器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此时的玉器无论是造型品种,还是纹饰雕工以及有些雕琢技术,令今人也无法理解和认识。王室贵胄广泛玩玉、赏玉、佩玉,玉器的高贵身份更加彰显。玉材大部分来自新疆和阗地区,蓝田县玉也有少量进入宫廷。
工艺器型上,汉代的玉器雕工细腻、线条流畅,造型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很多器型设计新颖、独特,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技术上,玉雕技法高超,令今人无法企及。如玉剑鞘的制作,汉代玉工匠在没有电气化设备的情况下,是如何打造出玉剑鞘的,且能够做到严丝合缝,令人不可思议;玉器上的卯榫工艺,在商周玉器卯榫工艺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并广泛使用;玉璧上首次出现了环形旋转镂空雕琢工艺,可谓技艺精湛。玉马车上的旋转车轮、连环锁套等工艺,美观实用、技术含量高;组件套工艺十分精湛,一件玉器上,由几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玉部件组成,且组装科学、合理、美观。
品种上,汉代玉器主要有卯、勒、琮、圭、坠、珠、牌、环、璜、璧、佩、仙人、瑞兽、玉貔貅、龙、熊、马、羊、骆驼、鸟、鹰、鼠、蝉、带钩、杯、瓶、卮爵、樽、盒、豆、炉、匜、钵、架鼓、车马、刀、斧、钺、剑、戈、箭、箭饰琵琶、镇纸、插屏、编钟、铺首、扳指、护甲、簪、、梳、灯台、手杖、印等。特点上,君王贵胄为了死后尸身不腐、灵魂不散,金缕玉衣、玉七窍等葬玉在王室贵族中广泛使用。仿青铜器样式与款式的玉器,继承了商周的特点也十分盛行。
隋、唐、宋、元时期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交流。城市繁荣,工商士绅抬头,玉文化影响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玉器生产的商品化。在绘画艺术的影响下,玉匠巧妙地处理了形与神、骨与肉的关系,出现了佛教、人物、花鸟题材的新型玉器,有着浓厚的绘画情趣和极具神采的时代特点。
仿青铜器的玉彝开始出现,仿金银器的玉器也首次出现。辗玉设备被绘制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它的发明和推广使用,对玉器的加工制作和商品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隋唐以后,传统的礼仪制度发生了改变,玉器的礼仪特征也逐渐淡化,琮、璧、玦、璜等器类基本消失,出现了玉带、帽顶等标识身份的玉器种类。玉器的神秘色彩减退,逐渐成为一种祥瑞之器,并越来越多地作为俗世珍宝用于寻常生活。唐代社会开放,文化包容,扬州市地区形成了治玉中心。这一时期的玉器工艺精美,风格张扬,品类齐备,流行花卉、鸟兽、虫鱼、人物等纹饰。辽宋金元时期,玉器的世俗化倾向进一步加强,玉器以贴近生活、造型简洁的装饰品为主,出现了巾环、绦带勾环、动植物摆件等品类。辽朝、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还流行与渔猎、游牧生活相关的春水秋山玉,这类玉器刀法粗放,风格浑朴。明代玉器种类繁多,圆润敦厚,体大工精,形成了以北京、苏州市、南京等地为首的治玉中心。
这个时期,考古社、古董行等文物行业开始出现,满足了收藏家的需求,对文物和玉器物的流通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
明代,继宋代以后社会上再次兴起收藏古玉之风,真古玉供不应求,玉商以伪代真,欺骗藏家,使得伪古玉泛滥,玉器行业首次出现人工烤色。
明末清初,商品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思想影响下,劣质粗工的玉器充斥市场,其工艺和艺术水准大为降低,是中华玉器史上的一个重大缺陷和第一次扭曲。玉质粗陋,刻工浮浅,虽然仿古纹饰流行,但纹饰组合牵强,器型笨拙,没有夏、商、周时期及汉代玉器的神韵和风采。
史载,明末清初苏州市民间琢玉高手陆子冈,“用刀雕刻”,此刀疑为合金刀具,因为铁制刀具的硬度低于阗玉,不可能用刀来刻玉。陆子刚虽为民间制玉高手,但在宫廷并未青史留名,正史中也未得到皇上或内廷造办处的认可。
康熙朝,玉器制作和收藏未见清宫档案记载,此时期宫廷玉器应多为明代宫廷遗存。
雍正在位十三年,因其对古董珍玩不甚喜好,记载制玉的档案也很少据造办处留存下来的档案记载,制玉工作大多是对明代遗存玉器的修修补补,或重新设计改造。
乾降朝,由于乾隆对玉器的欣赏和喜爱,大量制作各类各式玉器,官办民办制玉作坊遍布大江南北。虽也有不少工艺低下、质地粗劣的玉器充斥市场,但在皇家宫廷玉器的引导下,玉器制作水平和欣赏角度,慢慢地走出明末清初制玉工艺的阴霾,逐步攀上了中华玉器上的第三个高峰。
乾隆时期,制玉数量庞大,无论是皇帝颁旨制玉,还是民间商人以玉牟利,玉器制作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此时,仿古玉器继续盛行,隆为此还专门颁旨,令用烤色、做沁、土埋等方法做旧。在朝廷禁玉政策下,在宫廷御用玉器大量制作条件下,玉价因人为因素虚高疯涨,远远地脱离了其自身的应有价值。
嘉庆朝以后,宫廷乃至社会玉器制造业和中华玉文化的发展,逐渐走向没落和衰败。
玉器使用范围
玉器功能的主要有这几类,即礼器、丧葬器、仪仗器、佩戴器、陈设玩赏器、实用器等。礼器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有青铜、玉质、瓷质、丝质等。礼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地讲,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专指被称为“六器”的璧、琮、圭璋、璜、琥。广义地讲指礼仪中所用的一切玉器,包括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分类与产地
按软硬度分
硬玉
寒玉,又称辉石玉、甲山翡翠,是翡翠属的主要矿物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和氧化铁。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少形成,质地坚密,颜色十分丰富,多为红色、粉红色、色、绿色、蓝色、紫色、褐色、黑色和白色等,其中以绿色为佳品。硬玉主要在蛇纹岩化超基性岩以及某些片岩中形成,有时也在变质岩中产生。主要产地有缅甸、日本和美国。硬玉的类型多种多样,和软玉不同,硬玉常被用作雕刻材料。矿物学上把玉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类,两者都属于链状矽酸盐类。寒玉于长波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暗淡的白色荧光。
物理性质:晶体少见,常呈纤维状和致密粒状集合体。辉石式解理完全。有时具(100)裂理。颜色为苹果绿、绿蓝、绿白等色。硬度6.5~7。比重3.8~3.4。
硬玉在矿物学上属辉石族矿物钠铝硅酸盐,纯净的硬玉化学成分可用化学式NaAl(Si₂O₆)来表示,Na₂O含量为15.2%,Al₂O₃含量为25.2%,SiO₂含量为59.4%。
硬玉为单斜晶系矿物,具二重单链状结构。自形晶少见,具两种习性晶,一为平行c轴柱状;另一种为平行{100}板状。主要单形有平行双面a{100}和b{010},斜方柱m{110}和o{111}。可具平行{001}和{100}的简单双晶和聚片双晶。常见致密粒状或纤维状集合体。
硬玉颜色为无色、白色,含铬、铁、锰者呈浅绿或苹果绿色;玻璃光泽。硬度6.5;{110}完全解理,解理夹角87°;刺状断口;坚韧。相对密度为3.24~3.43。
硬玉产于碱性变质岩中,为高压变质的标型矿物;也见于碱性岩浆岩中。
天然产出的硬玉常常含有多种的杂质元素或固溶体成分。硬玉成分中的钠可被钙部分置换,铝可被镁、铁、铬部分置换。钙对钠的置换伴随着二价镁,铁对铝的置换使硬玉中增加了透辉石分子;铬、三价铁对铝的置换使硬玉中增加了钠铬辉石和霓石分子。如果置换分子超过一定数值,硬玉则向绿辉石、钠铬辉石、霓石转变。在硬玉和透辉石之间,NaAl(Si₂O₆)分子>80%时称硬玉,80%~20%时称绿辉石,<20%时称透辉石。
在翡翠中出现的寒玉晶形,可以是短柱状、长柱状,有时呈纤维状,并构成柱状或纤维状变晶结构,颜色由白色(无色)至绿色或紫色。在薄片下观察,垂直c轴切面可以明显见到辉石式两组解理,解理交角为87°和93°。呈中-高突起,干涉色可达二级,{010}面上消光角为35°~38°。晶粒粗细不等,在大颗粒中偶见明显的聚片双晶。此外,还可见{100}的一组裂理。
在翡翠中有时缅玉具世代性,主要有两个世代。其特征表现为后期细粒状集合体呈脉状穿切早期粗粒状集合体。第一世代的矿物总的特征是颗粒较粗,定向性差。这一世代的硬玉具绿色的或高质量绿色的少见,矿物颗粒较大,透明度低。第二世代的硬玉多呈细脉状或不规则状,交代第一世代的硬玉,且多呈绿色或紫罗兰色,矿物颗粒较细,交代第一世代的硬玉和铬铁矿,常常可见黑色的铬铁矿残余,硬玉中的铬可能来自铬铁矿。硬玉经变质作用高峰期后的退变质作用或交代作用,可转化为角闪石族矿物。
软玉
软玉是中国最著名的玉石品种,通常所说的和田玉籽料其实就是软玉,这是因为中国所产软玉主要在新疆,而且以新疆和田地区所产软玉质地最好,因此古时就称软玉为和田玉。
和田玉,古称“昆山玉”“塞山之玉”或“钟山之玉”,其色泽美丽,温润光洁,质地坚韧,被公认为世界软玉之首。和田玉因产于新疆和田(古称于阗玉)而得名。根据相关地质学研究成果,和田玉被定义为产于中国新疆境内的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一带,由白云石大理石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而成,包括了以白玉为代表的其他诸如青白玉、青玉、墨玉及碧玉等多品种软玉系列。
和田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考古学家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距今约四千至六千年,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
和田玉籽料的形成可追溯于2.5亿年前的华力西期,尤其是华力西中晚期,在300℃~450℃的条件下,由中酸性侵入岩侵蚀交代白云石大理石而形成的,成因为接触交代。它的成矿主要受围岩、侵入岩、构造等三大因素控制。
1.矿物组成: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矿物的集合体,化学分子式Ca(Mg,Fe)5Si8Oz22(OH)2,其中镁(Mg)和铁(Fe)可形成完全类质同象替代。含少量的透辉石、蛇纹石、绿泥石、磁铁矿等。
2.结晶状态:晶质集合体,常呈纤维状集合体。主要矿物透闪石和阳起石均属于斜方品系,这两种矿物的常见晶形为长柱状、纤维状、叶片状,软玉是这些纤维矿物的集合体。
3.颜色浅绿色至深绿色、黄色至褐色、白色、灰色、黑色等色。
白玉:纯白色至稍带灰色、绿色、黄色色调。青玉:浅灰色至深灰色的黄绿色、蓝绿色。青白玉: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间。碧玉:翠绿色至绿色。墨玉:灰黑色至黑色(含细晶石墨)。糖玉:黄褐色至褐色。黄玉(和田玉籽料):绿黄色、浅黄色至黄色。
4.光泽: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
5.解理:透闪石具两组完全解理,集合体通常不见。
6.莫氏硬度:6~6.5。
7.密度:2.95(+0.15,-0.05)g/cm3。
8.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体。
9.多色性:集合体不可测。
10.折射率:1.606~1.632(+0.009,-0.006),点测法常为1.60~1.61。
11.荧光观察:无。
12.吸收光谱:无特征吸收光谱。
13.放大检查:纤维交织结构,深色矿物包体。
14.特殊光学效应:猫眼石效应。
1.产状
根据产出状态,可以分为“山料”“山流水”“籽料”“戈壁料”。
2.产地分布
软玉分布广泛,包括中国、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美国等二十几个国家。其中,中国主要产地有新疆昆仑山、阿尔金山脉一带,玛纳斯县(碧玉)、青海格尔木市和纳赤台、岫岩满族自治县(河磨玉)、中国台湾等地。
按颜色分类:
1.白玉:颜色白色,可略泛灰色、黄色、蓝色等杂色,可带少量糖色或黑色。品质最好的称为羊脂白玉,质地非常细腻滋润。
2.青白玉:以白色为基础,略带灰青色或灰绿色,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间。
3.青玉:淡青色至深青色、灰青色、青黄色等色,产量很大,很常见。
4.碧玉:暗绿色、深绿色、墨绿色的软玉,内部常含有黑色点状矿物包体。
5.墨玉:以黑色为主,因含鳞片状石墨所致,黑色多呈云雾状、条带状分布,颜色多不均匀。
6.糖玉:为次生色所致,颜色是褐铁矿浸染所产生的褐红色、褐黄色、红色、黄色等。糖玉多出现在白玉和青玉中,外皮包裹或沿裂隙分布。
7.黄玉:很稀少,价值高,颜色为淡黄色至蜜黄色、深黄色、绿黄色等。颜色一般较浅,氧化铁浸染形成。
按品种分类
岫岩玉
岫岩玉出自远古,兴于史前,在创造了史前玉文化的辉煌后,继续活跃于战国及秦汉,延续到清末再次兴盛。考古资料显示,玉是中国开采利用最早的玉石品种,是中华玉文化的先锋。作为中国的四大名玉之一,在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岫玉是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出产的玉石,称岫岩石、岫岩玉、新山玉。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朝鲜西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白玉,与帕米尔高原美者无殊异。”据考证,这里所说的羊脂玉就是新山玉在中国古玉领域,岫玉是最被早利用的玉材。中国古代玉器中,岫岩玉制作的玉器为数众多藏品丰富。在辽宁大连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长海广鹿岛小珠山遗址中发掘出一些用岫玉制成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而在岫玉制成的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满城区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岫岩玉一般指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所产的玉种,包括闪石玉和蛇纹石玉两大种类。透闪石玉包括山料和水料,山料即透闪石的原生矿,市场上称为“老玉”;水料即透闪石的原生矿由山上滚落到水中形成的砾石,呈球状或近球状,普遍有灰白色或黄褐色的风化外皮,市场上称为“河磨玉”。蛇纹石也分为山料和水料,山料还可进一步划分为花玉和甲翠等品种。在岫岩玉市场上,“岫玉”通常是被用来专指这种蛇纹石玉的,而不是岫岩玉的简称。蛇纹石玉水料数量不多市场上较少见。
基本上,岫玉中存在85%以上的蛇纹石矿物,岫岩玉中的蛇纹石主要是叶蛇纹石,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滑石、透闪石、白云石、菱铁矿,以及少量的磁黄铁矿,偶尔可见斜绿泥石。透闪石的混入往往增大了新山玉的硬度。
岫玉有碧玉、青玉、黄玉、白玉、花玉等十几种,可分为绿色系列、黄色系列、白色系列、黑色系列和灰色系列,但基本上以绿色调为主。主要颜色有深绿色、绿色、油蓝色、浅绿色、浅黄色、棕色、红棕色、古铜色、瓷白色,以及相应的各种过渡色。岫岩玉颜色之所以这样丰富,是因为其成分中常含有二价铁、三价铁,同时还有锰、铝、镍、钴等微量元素。二价铁的增加会使岫岩王的绿色加深变浓,三价铁的增加会使玉中的红棕色加深变浓。
蛇纹石类岫岩玉的莫氏硬度为4.7~5.5,折射率为1.55,而透闪石类岫岩玉的摩氏硬度为6~6.5,折射率为1.60~1.61。新山玉的密度变化范围可在2.5g/cm3~3.0g/cm3之间,通常呈蜡状至油脂光泽,外观呈半透明至近透明的胶冻状,肉眼可见分布不均匀的丝絮及不透明的云朵状白斑结构。岫岩玉矿石的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脉状、网脉状、星点状及杂斑状环带状、碎裂等构造。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为叶鳞片--纤维状变晶结构和纤维网斑状结构,其中的矿物相互穿插、镶嵌。岫岩满族自治县玉在长波紫外荧光下,无荧光至弱绿色荧光,在短波紫外光下无荧光。
岫岩玉以产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岫岩号称鞍山市,位于辽东半岛北部,主要产区为岫岩哈达碑镇,偏岭镇、大房身镇等乡镇产量也不少。其他产地还有美国、新西兰、纳米比亚、澳大利亚、安哥拉,中国的酒泉市、信宜市、陆川县、新疆昆仑山等。岫岩是中国最大的玉石产地,岫岩县的岫岩玉产量十分丰富,玉雕产业发达,该产业已经成为岫岩县的经济支柱,岫岩也成为世界大型的玉雕工艺品销售集散地之一。哈达碑镇瓦沟是中国最大的玉石矿山,出产全世界最好的岫玉。
和田玉
和田玉产于新疆昆仑山脉,也称 “昆山玉”。自古天下闻名。两千多年前就被雕琢成各种精美玉器,战国屈原《九章》曾赞美软玉是玉中精华。昆仑山,玉石蕴藏量丰富,玉石质地密坚,光泽明亮,颜色鲜艳,有白玉、黄玉、红玉、紫玉、黑玉、碧玉、青玉等多种,其中以羊脂白玉质地最佳。玉矿位于海拔五千多米的昆仑山上,山上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雨雪频繁,空气稀薄,玉石开采和运输十分困难,每年只有三四个月采玉期。昆仑山采玉有几种办法:一种是登山开矿,采出的玉叫山料,也叫渣子玉,质量较差;另一种是到河中捞玉,也叫 “踏玉”。“踏玉” 就是凭脚板在河水中的感觉来判断玉石。捞到的玉,有的还裹有一层石质,叫 “山流水”;有的在河水中经过多年冲刷琢磨,石质已完全剥离,成为纯洁的玉石,称 “籽玉”。籽玉圆润细腻,洁白无瑕,是珍贵的上品。“大禹治水图玉山”,也是昆仑山采到的。这座玉山高一人多,重五千多公斤,是 “玉中之王”。北京团城展出的元朝大玉瓮 —— 渎山大玉海,也是用整块和田玉籽料雕成。它同大玉山并列为中国独有的两件和田玉珍宝。
软玉是一种由微晶体集合体构成的单矿物岩,是软玉的一种,含极少的杂质矿物,主要成分为透闪石,硬度在 6.0~6.5 之间。属高档玉料。根据产出环境分为山料、籽料、山流水料、戈壁料;按颜色分为白玉、青玉、青白玉、墨玉、青花玉、碧玉、黄玉、糖玉和一些颜色过渡的品种。
和田玉石和田玉玉牌制作工艺参考如下。选料:如果是已经切割好的玉料,考虑玉料的色泽、玉质等随型雕琢,使玉料得到最大化的有效利用。设计:这是玉料的一个加分环节,也是一个美学的转化过程。这一步骤,要发挥原材料的主体特征,与造型美相结合,从而突出玉料的不同特点,例如质地、光泽、色彩、透明度等。玉石设计要避开瑕疵,合理用料和因材施艺。细琢精雕:雕刻基本是根据前期的设计来进行的,按设计好的线条雕出雏形,然后依照雏形由表及里的循环雕琢,直至成型。
新疆和田地区软玉的原生矿床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南缘之昆仑山脉,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脉北翼的肃拉穆宁塔格,成矿带断续长达1100多公里。
蓝田玉
蓝田玉的出现,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最古老、最著名的玉石品种之早在秦朝就被开采使用,秦始皇更是用蓝田玉来作为传国玉玺的原材料,到了唐代,蓝田玉的使用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蓝田玉是陕西省蓝田县出产的一种玉石。蓝田县境内的玉泉山蕴藏量最丰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蓝田“产美玉”,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写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其后,《后汉书·外戚传》《西京赋》《广雅》《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古书,都有蓝田产玉的记载。曹雪芹的《全本昆曲《红楼梦》》则有“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的诗句,可见蓝田玉自古至今都享有盛名。蓝田玉在中国历史上赢得了很多皇室贵族和文人墨客的宠爱,得到了相当多的赞誉。在古代就颇具盛名的蓝田玉,延续至今依然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为中国玉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但古代的蓝田玉在宋代就已经消失,产地也早就湮没无闻了。现在我们所说的蓝田玉,实质是一种蛇纹大理石,不是出产于历史上蓝田玉的原产地。所以,古代蓝田玉不能与现代蓝田玉相混淆。
蓝田玉是一种蛇纹石化的白云质石英大理岩,主要成分为MgO、Si02、CaO,次要成分有Na20、K2O、Al2O3、TiO2、MnO、Cr2O3、NiO等,主要由蛇纹石或方解石、斜辉石共同组成。蓝田玉中的蛇纹石主要是叶蛇纹石或者利蛇纹石,依据蛇纹石化的程度由低到高,方解石含量逐渐减少,局部可变为蛇纹石玉。此外,蓝田玉中还存在少量的白云石、绿泥石、透闪石、云母滑石等矿物。
蓝田玉的常见颜色有白色、黄色、米黄色、苹果绿色和黑色等,花纹颜色比基底深,硬度为3~7,蛇纹石含量愈高,硬度愈大。密度为2.6g/cm3~2.9g/cm3,折射率在1.5~1.6左右。微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折射率一般为1.60~1.65(点测),蓝田玉的结构为不等粒变晶结构至纤维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因含方解石,蓝田县玉遇盐酸会起泡,在加工与使用中要尽量避免与酸接触,以免受到腐蚀。
蓝田玉主要产于西安市东南的古城蓝田,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在蓝田县的玉川镇和红门寺乡,《汉书地理志》中曾记载,美玉产自“京北(今西安北)蓝田山”。此外,在中国的山东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等地区都有出产。
块度较大的蓝田玉主要用来雕刻成室内的大型雕刻作品,或用作室内建筑高级材料。另外,块度较小的蓝田玉则被制成珠宝首饰,或用作其他玉石的仿制品,如玉镯、玉佩、玉钗、玉玺等。还有很小一部分被加工成工艺品,如玉杯、玉壶、玉碗等。
蓝田玉的颜色种类非常丰富。其中,鲜明纯正的白色、黄色和绿色价值较高,若一块蓝田玉上有多种杂色分布,则会降低其价值。总体来说,蓝田玉的颜色愈艳丽、愈素雅,光泽愈强,质量愈上乘。
古代陕西蓝田所产的宝玉。《谷梁传·僖公二年》疏:“玉有美恶,出处不同。周有蓝田县,楚有和氏,宋有结绿,晋有垂棘,各是国之贵物,故云国之宝也。”因誉称名门所出之贤子弟为“《三国志·诸葛恪传》载:“诸葛恪少年时即有才名,孙权对他的父亲诸葛瑾说: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川剧《金玩钗·团圆》卢充白:“刚才言桃园的金钗,可比蓝田的美玉,何不呈来我们大家一观。”《春陵台》宋康王唱:“蓝田美玉各有种,无缘对面不相逢。”
南阳玉
南阳玉的矿区地处独山,又称独山玉、独玉。南阳玉为斜长石类玉石,质地细腻、纯净,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泽,抛光性能好,透明或微透明,莫氏硬度5.5~6.5。南阳玉为多色玉石,常见为两种或三种以上色调组成,分别称为:水白玉、白玉、乌白玉、碧玉、绿白玉、天蓝玉、翠玉、青玉、紫玉、亮棕玉、黄玉、黄蓉玉、墨玉及杂色玉等。据文献记载,南阳玉的开采在汉代已有相当规模。至今独山上还有1000多个古代采玉的矿坑,可见独山玉开采的历史之久,规模之盛。
南阳玉色泽鲜艳,质地比较细腻,光泽好,硬度高,可同翡翠美。德国人曾称其为“南阳翡翠”,苏联地质学家基也夫林科曾把南阳玉归属于翡翠类型的玉石矿床。南阳玉是一种蚀变斜长岩,组成矿物除斜长石外,还有石、崂山绿石、透闪石、绢云母、黑云母和石等。经显微镜鉴定,玉质含有多种蚀变矿物,蚀变作用以黝帘石化、绿帘石化和透闪石化为主。由于玉石中含各种金属杂质色素离子,所以玉质的颜色有多种色调,以绿、白、杂色为主,也见有紫、蓝、黄等色。独山玉莫氏硬度5.5~6.5,有玻璃光泽,多数不透明,少数透明。
南阳玉的颜色、相对密度值取决于玉石中矿物的组成及含量。青南阳玉和绿南阳玉中的不透明的绿白相间的品种亦表现较高的相对密度值。其他品种的所有样品测试中点测折射率值为1.58,相对密度大多数为2.75~2.76。
南阳玉为斜长石类玉石,质地细腻、纯净,抛光性能好,透明或微透明南阳玉同其他玉石相比,因其矿床成因的复杂性,所以外观表现更为复杂。以颜色为划分标志,可将独山玉划分为下述八个品种或亚种。白色玉,总体为白色、乳白色,常为半透明至微透明或不透明。红色玉,常表现为粉红色或芙蓉色,深浅不一,一般为微透明至不透明。绿色玉,包括绿色、灰绿色、蓝绿色、黄绿色,颜色分布不均,多呈不规则带状、丝状或团块状分布。透明度为半透明至不透明,其中半透明的蓝绿色南阳玉为南阳玉的最佳品种,在商业上亦有人称之为“天蓝玉"或“南阳翠玉”大多为灰绿色的不透明的绿南阳玉。
为不同深度的黄色或褐黄色,常呈半透明。
呈暗褐、灰褐色、黄褐色,深浅表现不均,此类玉石常呈半透明状。青色玉,青色、灰青色、蓝青色,常为块状、带状,不透明,为南阳中常见品种。
又称“墨玉”,黑色、墨绿色,不透明,颗粒较粗大,多为块状团块状或点状,品质最差。
在同一块标本或成品上常表现为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是有阳玉中最常见的品种。
独山玉主要产于河南省南阳市境内的独山,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据《汉书》记载,当时的南阳独山称玉山。独山脚下的玉街寺旧址就是汉代生产和销售玉器的地方。东汉张衡《南都赋》记载:宝利珍怪,金彩玉璞,随珠夜光,珍馐琅玕,充溢圆方。独山玉具有色鲜质润的优点,历来被玉器制作者和收藏者青睐。独山玉可以雕琢成精美的玉器,其优点主要是色彩瑰丽、玲珑剔透,许多人都把它称为南阳翡翠。
玉器的纹饰之美
玉器上的纹饰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以上内容参考:
研究价值及其开发意义
历史价值
中国玉器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出土的玉器是距今1.2万年的海城市县小孤山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古人类洞穴遗址出土的三件绿色蛇纹石制作的砍砸器。玉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贯穿于中国文化史的始终,与中华民族7000年的文明史同步。“玉器时代"的玉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是由远古先民心目中完美品格的作用形成的中国独特的玉文化,以其文化品位最高,反映历史和社会风貌最全面、最深刻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中国的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其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
艺术价值
自古以来,玉器就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审美文化等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殿堂里,只有玉器最能代表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即尊礼仪、尚道德、崇美善、重温良。即使走进新时代,中国人爱玉、崇玉、佩玉仍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十分突出。因此我们认为,玉器是中国文化史最具特色的艺术形态。进而,我们可以认识到,玉和玉器的文化内质,即坚韧、厚朴和温润,其中温润(阴柔)是其特质,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即阴阳二元文化及其“中和”思想(“阴柔”是其主要文化内涵)一脉相承的。而今,“和”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它包括和谐、和睦、和善、中和等含义,蕴涌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当今中国要振兴,必须继续弘扬玉文化“温润(阴柔)”的特质,大力提倡“和合”,致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审美价值
中国的祖先在跨人文明之际的新石器时代,将玉制成精美的饰件、神秘的礼仪器简直就是巧夺天工、完美无缺,这应该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趋向繁复的美学观念、礼仪制度紧密相关。人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木、骨、石质礼仪用具,而是用神圣、永恒、美好的山川精英--玉,来彰显巫觋、显贵王权们的意识形态。它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早期的玉质生产工具,以原始的朴拙美,将其功利价值推向顶峰,后期的装饰品又初显文明的典雅,标志着社会出现了高度的审美要求和审美风范。同时,玉质生产工具脱胎而生的礼仪器,即由原来的物质产品变化为精神产品,标志着物质与精神的融合及其超功能价值观的完成。
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瑕,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了神秘化的美感,这种神秘化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化的独特审美趋向,由此,崇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科学价值
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中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玉器的研究、鉴赏、辨伪和收藏是相辅相成的,它是一种高雅的、学术气氛浓厚的文化活动,正是这种活动的经久不衰,将中国的玉器、玉文化研究推向更高级的阶段。既然玉器和玉文化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学术界本该予以高度重视,但实际上,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基础上,尚处于初级阶段。
开发价值
玉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弘扬玉文化是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玉文化鲜明的个性、丰富的底蕴为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更成为开发玉文化特色专题旅游的基础。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与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玉文化的覆盖范围只局限在国内以及海外华人圈,且停留在浅表性的层次。在国外,外国人不甚了了中国玉文化的深刻内涵。借助玉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购玉,进而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玉器保养
1、避免与硬物碰撞。玉件受碰撞后很容易裂,有时虽然肉眼看不出裂,其实玉表层内有暗裂纹,这就大大损害其完美度和经济价值。
2、玉器要避免阳光的暴晒。防止影响到玉的质地和色泽。
3、忌化学剂,化学剂会给玉石带来一定的损伤,例如各样洗洁剂、肥皂、杀虫剂、化妆品、香水、美发剂等。如若不小心沾上,应及时抹除后清洗,不要让它对玉石造成损伤。
4、尽可能避免灰尘、油污。若有污垢或油渍等附于玉面,应以淡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冲净,切忌使用化学除油污剂。
5、新购玉件一般也应在清水中浸泡几小时后,用软毛刷(牙刷)清洁,然后用干净的棉布擦干再佩戴。
6、佩挂件最好用清洁、柔软的白布抹拭,不宜用染色布、纤维质硬的布料,这样有助保养和维持原质。
7、定期清洗。玉件一般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清洗。
8、玉佩等悬吊饰物,应经常检查系绳,防止丢失或损伤心爱的宝物。
展览亮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5-08-03
藏在地下的玉器历史 | 中国文化研究院. 中国文化研究院.2025-08-03
中国古代的玉文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2025-08-03
“玉器时代” 彰显中华文明史特色.中国考古网.2025-08-03
铺展中华玉文明万年长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2498224293448789&wfr=spider&for=pc.2024-11-22
硬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6
起底中国四大名玉的前世今生 和田玉为世界软玉之首.搜狐网.2025-08-05
和田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6
和田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6
玉件的保养与清洗.玉件的保养与清洗.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