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三军种,11月11日由此被确定为人民空军成立日。

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人民空军,在战火中诞生、在发展中壮大。1949年7月至1950年底,依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部署,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先后组建7所航校、空军司令部、第一批航空兵部队和空降部队。从筹建中的人民空军参加开国大典第一次飞越天安门,到抗美援朝战场上数次击落敌机、一江山岛战役中协同攻克岛上高地,初步形成了一支有战斗力的空中力量。

此后,人民空军顺利完成国土防空及援越、援老作战,在战争实践中淬炼胜战本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空军实行战略性转变,开启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的征程,扎实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加大实战化军事训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空军加快转型步伐,历史性跨入战略空军门槛。与此同时,中国空军的装备也在不断地更新越级。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空军已经发展成为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空降兵、通信兵、雷达兵、电子对抗兵等多兵机种合成的具有信息化条件下攻防兼备作战能力的现代空中力量。

建立背景

中共在初创时期,就认识到了创建空军的重要性,并借助各种机会培养、保护和储备自己的航空人才。1924年1月,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同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大沙头创建了航空学校,中共共派3名党员参加了航校学习。大革命时期,中共还从留苏学生中选调了18名党、团员转到苏军航校。后来,这些人大部分成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者。

1930年2月,红军缴获了第一架飞机。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特区工农民主政府指示驻在罗山的红军,要保证驾驶员的安全,保护好飞机。驾驶员龙文光经过红军做工作,同意留下来为红军服务。红军还用这架飞机对国民党县城的守军进行了轰炸。

1931年春,在莫斯科航空学校学习的钱钓被分配到鄂豫皖革革命根据地工作。鄂豫皖特委和军委决定成立特区工农民主政府航空局,任命龙文光为局长、钱钧为政治委员,并把缴获的飞机命名为“列宁号”。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当时,担任新疆督办的盛世才打起“抗日救国”的旗号并争取到苏联的援助,在新疆办了一所航空学校。1938年1月,中共挑选了吕黎平(后来成为空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首任校长)等43名军队干部赴新疆学习航空技术。

1941年1月,经毛泽东批准,建立延安航校的准备工作正式展开,并挑选了100多名军队干部学习数学、物理等航空基础知识。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决定立即创办一所航空学校,将校址选定在东北,并挑选了30多人赶赴东北,又陆续从四面八方调集了600多人以加强航空学校建设。在此基础上,东北民主联军航空队成立,后来扩编成航空总队。

1946年3月1日,在吉林省通化市正式成立了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常乾坤任校长,王弼任政委。次年,为加强航校领导,联军总部参谋长朱瑞兼任校长,通化省委书记吴溉之兼任航校政委。据统计,在3年多时间里,东北航校共培养出126名飞行人员,24名修配人员和500多名航空工程、通信、气象、场站、参谋等各类航空技术人员。

194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军委航空局。3月30日,中央军委颁布命令,任命常乾坤为军委航空局局长、王弼为政治委委员,航空局正式成立。

航空局成立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迅速从东北航校抽调部分干部组成3个航空接收组,分赴华东、华中、西北各地执行任务。到空军成立前,他们共接收旧航空人员2312人,接收破旧的国民党飞机113架、日军遗留飞机46架,各种型号的发动机1278台以及4万多吨的航材和物资。与此同时,他们还组织力量恢复航空工厂12家,并开工生产;恢复使用机场40个;开辟了北平到东北、华中、华东和西北方向的4条主要航线。航空局的同志们还精心设计了沿用至今的人民空军机徽和军徽。

发展沿革

筹备阶段

1949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决议,提出1949年及1950年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7月10日,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信中进一步表明建立空军的必要性,“我们必须准备攻台湾的条件,除陆军外,主要靠内应及空军”,短期内我空军要压倒敌空军是不可能的,但可考虑选派三四百人赴苏联学习,同时购买一百架左右飞机,连同现有空军,组成攻击部队。

关于组建空军的牵头人,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致认为时任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员兼东北航校校长的刘亚楼是不二人选,因其既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又曾赴苏联进修,且长期兼任东北航校校长,对空军建设有一定了解。7月11日,周恩来召集刘亚楼就组建空军部队进行商讨,并令其尽快提出空军领导机关人选。

刘亚楼在与军委航空局局长常乾坤、政委王弼等人商讨后,提出了空军领导机关组成和领导干部人选的方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原则批准了刘亚楼等人的方案。据此方案,7月26日,中央军委电示第四野战军: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空军,空军领率机关以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部及直属部队和军委航空局组成。

欲短期内组建空军部队、形成战斗力,面对国内没有足够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来展开大规模建设的实际,只能向苏联寻求援助。1949年7月26日,中共中央电告正在莫斯科与斯大林等人进行谈判的刘少奇,准备用一年左右时间组建空军部队,拟向苏联购买飞机、聘请专家,请刘少奇与斯大林进行初步交谈,若对方原则同意,拟派刘亚楼率代表团赴苏具体商谈。

7月27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刘少奇同斯大林等人就组建空军进行了交谈,斯大林表示原则上同意。得知苏联的积极态度后,周恩来随即通知刘亚楼,中央决定由刘亚楼及其夫人翟云英、军委航空局政委王弼、东北航校训练处处长吕黎平4人赴莫斯科争取苏联援助。

7月31日,刘亚楼在向毛泽东汇报时指出,将来渡海作战的主要对象是逃窜到台湾的国民党空军,解放台湾须建立一支由300至500架飞机组成的空军部队,并详细介绍了我国现有飞行员情况及组建新航校、培养新飞行员等设想。在听取刘亚楼的汇报后,毛泽东指示,1年内要建立一支歼击、轰炸机部队,协同渡海作战,解放台湾,同时强调前往苏联谈判,要精打细算,贯彻勤俭建军、厉行节约的方针。

10月5日,斯大林批准了苏联援助中国组建空军的协议。2天后,刘亚楼一行人启程回国。10月15日,首批从苏联购入的20架雅克-18教练机运至中国。根据与苏联签署的协议,刘亚楼回国后着手研究确定拟组建的6所航校校址及校长人选。

10月24日,苏联援建航校的首批23名专家抵达中国。25日,刘亚楼组织成立2个联合勘察小组,由吕黎平、刘风分别负责,主要任务是勘察歼击机航校、轰炸机航校校址。同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秉璋任参谋长。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勘察小组对国内各机场进行了考察,经报中央军委,确定哈尔滨、长春、锦州、沈阳、济南、北京南苑为空军第1至第6航校校址。

12月1日,6所航校正式开学。为充分利用东北老航校的人才和技术力量,中央军委11月18日批准在牡丹江再建立一所航校,也于1950年1月5日开学。中央军委将7所航校依次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1至第7航空学校,7所航校培养了大量飞行和机务人员,为人民空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宣告成立

关于空军司令部的全名,1949年11月3日,中央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向毛泽东报告有2个方案,分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中国人民空军司令部”。11月6日,毛泽东批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

11月11日,中央军委电告各军区、各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现已成立,原军委航空局即行撤销,原航空局所有人员及业务工作全部交空军司令部。后来中央军委将这一天定为空军成立日。

1950年6月,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

人民空军在创建之初,其人员大多来自陆军。1950年12月,刘亚楼在空军机务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在陆军基础上建立空军”[5]的思想,这也成为空军创建之初的一大特点。至1950年底,空军已建成8个航空兵师、1个陆战旅、1个空运队。随着空军航空兵部队规模的扩大,急需师团领导机构。为此,刘亚楼向中央军委建议从陆军调现成的师团领导机构,得到批准。1950年至1951年,陆军先后成建制调给空军师级机关12个、团级机关49个,这一时期空军其他部队的建立也大多依靠陆军。同时,空军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借鉴陆军的建设思想、原则和优良传统,并与空军实际相结合,确保空军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前进。

朝鲜战场发展壮大

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人民空军加速进行建设。1950年10月至11月,空军以第4混成旅为基础,扩建第3、第4、第2师3个歼击机师。

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空军最初的作战计划是进驻朝鲜境内机场,配合志愿军地面部队进行作战。然而,在美军飞机持续轰炸下,朝鲜北部的机场基本无法使用,空军改为使用安东(今丹东)等国内边境沿线的机场。12月下旬起,空军第4师进驻安东浪头机场,在苏联空军带领下进行实战练习。1951年1月21日上午,第4师第10团28大队大队长李汉率6架米格-15飞机与美空军展开了第一次空战,李汉击伤美军1架F-84飞机。29日,李汉率8架飞机再次与美空军交战,击落、击伤美军F-84飞机各1架,这也是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首次击落美机。至1951年3月2日,第4师全部完成实战练习任务,也为空军大规模参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3月15日,志愿军空军司令部在安东成立,刘震担任司令,常乾坤任副司令,沈启贤任参谋长,同时组建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

9月中旬起,志愿军空军开始大规模参与战争,主要任务是掩护平壤以北地区铁路运输及机场修建。志愿军空军在苏联空军带领下的作战,极大削弱了美军在清川江以北地区的空中优势。此外,志愿军空军轰炸机也有一些直接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1951年11月,为配合志愿军第50军攻占大、小和岛,志愿军空军第2、第3师对大、小和岛进行侦察,第8、第10师各一部三次出动进行轰炸,有利支援了地面部队作战行动,这也是志愿军空军首次进行陆空协同作战。

由于人民空军参战经验不足,还未能形成自己的系统战法,大多借鉴苏军在二战时的空战经验,以及解放军陆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参战初期,人民空军凭借机动灵活的战法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参战中后期在与美军先进战斗机群作战时,志愿军空军很快就处于不利地位。对此,刘亚楼从朝鲜战场实际出发,提出“一域多层四四制”的空战战术原则。在此战术的指导下,志愿军空军部队同苏联空军密切协同作战,有力保卫了清川江以北的交通运输线。

1950年12月至1953年7月,年轻的人民空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战功赫赫,共出动飞机2.6万余架次,击落美机330架、击伤95架,予美军以沉重打击,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民空军迅速发展壮大,至1953年底,已建成28个师70个团,拥有各型飞机3000余架。

一江山岛战役协同作战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依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部署,人民解放军积极开展东南沿海军事斗争,以逐步解放浙东沿海岛屿。1954年7月,中央军委批准华东军区提出的陆、海、空三军联合攻占一江山岛的作战方案。在此次渡海登陆作战中,空军的主要任务是:夺取一江山岛制空权,从空中对战场实施封锁;协同陆军、海军,对一江山岛上重要目标进行轰炸,掩护登陆部队登岛作战。

在夺取制空权的斗争中,空军部队和海军航空兵先后8次出动飞机226架次,对一江山岛、大陈岛等岛屿及国民党海军舰艇进行轰击。1955年1月10日,空军抓住时机突击大陈港,出动飞机130余架次,轰炸机部队击沉国民党坦克登陆舰“中权”号,重创修理舰“衡山”号,击伤护卫舰“太和”号等,国民党海军损失惨重,大陈岛守军支援一江山岛之路被切断。在海军、空军部队协同打击下,大陈岛、一江山岛的制空权和制海权牢牢掌握在解放军手中。

1月18日,解放军陆、海、空军正式发起渡海登陆作战。在第一次火力打击阶段,空军出动3个轰炸机大队、2个强击机大队,对一江山岛目标区进行轰炸,在轰炸机、强击机、火炮轰击下,国民党守军指挥系统很快瘫痪,解放军70余艘登陆艇随即驶向目标区。第二次火力攻击开始后,空军轰炸航空兵3个大队及1个中队再次展开猛烈轰炸,强击航空兵对登陆前沿阵地进行轮番扫射,10门火箭炮齐放,步兵在火力支援舰艇掩护下展开登陆冲击,各军兵种之间密切配合,保证登陆部队顺利登岛,攻占岛上高地,顺利攻克一江山岛。

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也是人民空军作战历史上少有的进攻型作战,为人民军队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人民空军,在战火中诞生、在发展中壮大。1949年7月至1950年底,依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部署,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先后组建7所航校、空军司令部、第一批航空兵部队和空降部队,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军种——人民空军。从筹建中的人民空军参加开国大典第一次飞越天安门,到抗美援朝战场上数次击落敌机、一江山岛战役中协同攻克岛上高地,初步形成了一支有战斗力的空中力量。

与防空军正式合并

1957年1月 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 贯彻中共八大关于压缩军政开支 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精神 作出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 同时决定防空军与空军合并为一个军种 建立空防合一的新体制。5月17日 空军与防空军正式合并。7月26日 国防部发布命令撤销防空军番号。

长期防空作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成立以来,先后与美国空军和受美国控制的台湾国民党空军间谍部队进行了长达20年的防空作战,共击落入侵的美蒋飞机42架,击伤136架,有效保卫了大陆领空的安全。1959年10月7日,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第2营,在北京通县上空击落前来侦察的国民党空军RB-57D高空侦察机,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国民党空军使用美制U-2高空侦察机对大陆实施战略侦察,空军使用当时仅有的几个地空导弹营,在全国范围内机动设伏,不断改进作战方法,创造了击落5架U-2高空侦察机的辉煌战绩。

加速发展空军装备

空军组建之初几乎完全靠从国外引进飞机和其他装备。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出,加速人民空军建立的步伐,所需的航空装备和器材主要依靠从苏联进口,以解燃眉之急和建军之需;但从长远来看,要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必须走武器装备国产化道路。

6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入自行设计制造飞机的新阶段。据统计,1954年至1969年间通过生产定型的飞机主要有初教-5、歼-5、运-5、直-5、初教-6、歼-6、歼-7、歼教-5、轰-5、轰-6等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有“红旗1号”、“红旗2号”等。1969年7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展翅蓝天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了自行研制新型歼击机的实力。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空军已经基本实现了作战飞机及各类装备的国产化实现了空军装备史上的一大飞跃。

20世纪80年代以后,空军一方面积极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一方面抓紧武器装备重点项目的研制和生产。90年代又先后从苏联(俄罗斯)引进苏-27飞机、C-300地空导弹等先进装备。新世纪以来,空军装备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歼-10、歼-11等新型战机相继问世,红旗-9、红旗-12等多种型号国产地空导弹先后列装,新型预警机及305A、305B等型号机动雷达正式入役,标志着中国的航空工业和空军装备实现了里程碑式跨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跨入战略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对人民空军寄予厚望、深情关怀,作出一系列事关人民空军建设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习主席强调:“建设强大空军是党和人民的不懈追求,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全面加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加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下,人民空军加快转型建设步伐,听党指挥坚定自觉,练兵备战深入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加快发展。

随着歼-20、运-20等新机新装批量入列,人民空军不断由陆空海空向远洋空天拓展能力,由国土防空向空天一体、攻防兼备全面跨越,先后攻克了一大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部队战斗力的尖端技术,加速提升战略打击能力、战略运输能力、战略预警能力。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空军方队接受检阅。空军方队受阅队员全部参加过高空跳伞,70%以上队员执行过大项演习演训任务。空军方队由空军某部牵头抽组。该部作为独立兵种先后参加过16次阅兵,其前身曾参加平型关、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

主要兵种

人民空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攻防兼备型的强大空中力量,发展成为一个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通信兵、空降兵、电子对抗兵等多兵种合成的战略军种。

空军航空兵。航空兵是世界各国空军的主要兵种力量,也是人民空军的主体组成部分,按担负的任务和装备飞机的种类,分为歼击航空兵、强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运输航空兵、侦察航空兵以及预警、加油、电子战、搜救等各种专业航空兵部队。1950年6月,人民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空军航空兵规模迅速扩大,先后组建了28个航空兵师、70个航空兵团、7所航空学校,配备各型飞机3000余架。历经6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空军航空兵部队的兵力结构不断优化,武器装备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快速转型,装备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作战飞机,具备了全天候、全空域、大纵深、高速度、超视距作战能力,成为守卫祖国空疆的一柄利剑。

地空导弹兵。地空导弹部队组建于1958年10月。1959年1月,组建了第一个地空导弹训练基地。1964年3月,以训练基地为基础组建了地空导弹兵师,命名为空军高射炮兵独立第4师。此后,地空导弹部队逐渐成为国土防空作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在打击入侵的国民党空军高空侦察机的战斗中屡立殊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空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一批命中精度高、作战反应快、射击范围大、攻击目标多的新一代地空导弹兵器,整体建设水平有了新的跃升。

雷达兵。1949年9月,解放军第一个雷达队在上海成立。1950年4月,第一个雷达营在南京成立。1954年11月,第一个雷达团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了比较严密的对空警戒雷达网和以主要作战空域为中心的引导雷达网。经过60多年的发展,空军雷达兵已经由执行单一的对空警戒任务,发展到实施对空警戒侦察、保障作战指挥引导和航空管制的多重任务,并建立起能够遂行多种任务的联合空情预警探测系统。

空军通信兵。空军通信兵是在陆军通信兵的基础上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几十年来,无论是抗美援朝战争、防空作战、演习训练,还是部队遂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都离不开通信兵的精心保障,空军通信兵也由一支传统保障力量发展成为信息化作战兵种。

空降兵。空降兵习惯上又称为伞兵。1950年7月,第一支空降兵部队——空军陆战第1旅正式组建,后来改称空降兵师。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将陆军第15军整军改编为空降兵。第15军是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邱少云、黄继光等战斗英雄都出自该军,尤其是在上甘岭战役中打出国威军威、一举扬名天下。经过几十年发展,空降兵已发展成为由炮兵、工兵、侦察兵、防化兵、导弹兵等10多个兵种合成的现代化特殊兵种部队。

电子对抗兵。空军电子对抗兵通常由航空电子对抗部队和地面电子对抗部队编成。1943年,美国空军组建第一支航空电子侦察部队,其他国家空军相继组建电子对抗部队。各国空军电子对抗部队在历次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组建地面电子对抗部队,80年代初期编有航空电子对抗部队,90年代中期形成空军电子对抗专业兵种。

空军军徽

空军军徽是在“八一”军徽两边衬以鹰的两翼,象征人民空军英勇果敢和飞行无阻;机徽是在“八一”军徽两边衬以镶金黄色边沿的红带,用以表示人民空军在祖国大地上空翱翔的雄姿,标志着人民空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飞行队首次使用空军军徽、机徽标志和服装。

空军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旗的旗面上半部保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基本样式,下半部为天蓝色,象征辽阔的天空。空军军旗表示:空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神圣领空展翅翱翔、搏击长空。

胸怀凌云壮志 搏击万里长空.人民网.2025-09-02

为你,人民空军翱翔于九天之上.新京报.2025-09-02

胸怀凌云壮志 搏击万里长空——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5周年之际.新华网.2025-09-03

人民空军加快歼-35A等新型战机科研试飞 助推战略转型.新华网.2025-09-03

空军方队:受阅队员全部参加过高空跳伞.新华社.2025-09-03

空军电子对抗兵.中国军网.2025-09-02

1949,人民空军诞生始末.中国军网.2025-09-02

30年前的今天,我军陆海空军种旗样式公布.百家号-中国青年网.2025-08-07

涨姿势!解密军旗及五大军种军旗的含义.微信公众平台-陕西先锋.2025-08-07

习近平签署命令 发布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军旗旗面式样 并致以八一建军节祝贺.央视新闻.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