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寺

翠屏寺肇基于吴赤乌三年,为天台高僧周祥所开,至晋隋唐有十里翠屏寺之称,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六十六年历史。翠屏寺位于天台山南部九龙山麓,九峰环拱,葛玄坑、龙须坑双涧莹绕,景色清幽,原离尘扰。

所处位置

天台山水秀翠,始丰溪水,绕城川流,平畴沃衍,南山蜿蜒如展屏障。人居其间,出入烟霞,但知林泉之乐,而不见尘俗之气。览胜者,窃以为翠。幽谷不减桃源奇迹也。

翠屏山海拔694.3米,寺址海拔390米,四面环山,中间地段平坦,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翠屏入口处巨石临空,重叠耸立,翠屏瀑布,如蛟龙出水,飞流直下,雄伟壮观。古往今来,翠屏寺溶自然景观于一体。每到秋天,红、黄、蓝、白、黑各色于一体,成为天台八景之一的“南山秋色”娇艳无比,登翠屏山观其秋景,五色尽收眼底。元邑人曹文晦南山秋色诗“观彼南山小众山,霜明红树碧云寒,余青入座挹不尽。积翠泛空染未干,漠漠然晴雾隔。霏霏修炼夕阳看。何人会得悠然趣。前有陶公后有韩。”绿叶子寺“翠屏高悬迎九龙,龙腾望海云雾中。仙山佛过摩崖在,幸福波连第一松。”

翠屏峡谷,地处翠屏山与幸福水库之间,是天台六大峡谷之一。“仙山佛国”梵文摩崖石刻留于里王崖壁上,观世音山两巨石冲天,凌空屹立与两山之间,一东、一西,一个威然屹立,一个虔诚礼拜,高数十丈,如人工造成,不是为大自然神力雕凿而成,观音、王圆箓形象惟妙惟肖。翠屏瀑布,飞流直下,珠宝喷洒,前面一龙横空,使急流绕道,向北转东流入双坑。

文化宗源

根据《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二寺观七3961页记载:翠屏寺《台州府志》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唐乾符二年建,先是吴赤乌中有周禅师居此,以山如屏寺名翠屏,宋治平三年改净安院,今为翠屏寺。(赵师秀翠屏寺诗)石严看不见,翠色自重重。春雨生马尾松,山风响铁钟。碑顽工废墨,草嫩绿添茸。住院吴僧老,相迎依旧逢。根据《天台县志》(64)记载,翠屏岩在县南12公里。《天台山方外志要》称其“山形壁立如屏风然故名”。五代十国高道杜光庭在《仙传拾遗》中称寒山亦曾寓居于此(修道30余年)。寒山子诗:平野水宽阔,丹丘连四明。仙都最高秀,群峰耸翠屏。远远望何极,矹势相迎,独标海隅外,处处播嘉名。根据《佛宗仙源》28页记载:1800多年前,台州天台山就有僧人活动,建有石头禅院(今居仙居)资福寺,翠屏寺,兴致寺,四枚铸有精巧佛像的东汉神镜的出土,正是当年佛教在天台传播的明证

根据《天台山方外志》记载,翠屏寺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一都,唐乾符二年建。以山如屏,寺名翠屏。宋治平三年改净安院,田七百六十亩,地一百八十二亩,山一千二十亩。《太平广记》、《台周史话》亦曾记载。南山宗道宣开创南山宗,后进入太平寺,道宣律师再传弟子鉴真东渡日本。根据《桃源仙缘》第265页记载了天台南山翠屏山翠屏寺山门的翠屏寺里也圆寂了一个瘦骨伶丁、面部黑,乱鬓横生,布衲芝鞋缘化的高僧。这座寺院就是他一手募化建造的,临死前,他将三大叠诗稿在焚香炉里烧化了。一 座不显眼的坟墓就在寺院旁堆起,这种行憔悴的和尚就是舍得——所以自闾丘姓太守以后,寒山拾得丰干三的诗没有流传下来,怕是皆已付之一炬了!

从以上记载字唐朝翠屏寺的建造,是拾得高僧募化建造的,为建成十里翠屏寺奠定了基础。他死后坟墓就在寺旁,现在坟墓尚存。唐开元年间,成为江南第一大道场,千僧云集,五佰罗汉亲临。

晋孙焯《游天台山赋》中有“搏立之翠屏”名句。据天台杨氏宗谱《卷之八第十二页,翠屏寺记》余族迁居后,创居南山,故南山寺观每多捐资,焉不独兴教寺然也,即翠屏寺更迭振兴之翠屏,始于吴之赤乌,建于唐、符宋治平年间更名净安,后仍因其始号,其取名翠者,大抵有千峰横翠、晴岗暖翠、谣阴浩翠之景曰。屏者有似鹤山石屏,白云枕屏,毛介素屏之状也。春则青毡迭迭,夏则繁茂阴阴,秋则姜桂葱葱,冬则松柏爵爵,或横于前,或列于侧,或冠于顶,或绕于藤,正者,斜者,倚者,迭者,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参差万状,方坦之处招提胜景,大背楼阁东西两厢,环抱而居。根据上述史料记载,翠屏寺始于赤乌三年,至今已1766年历史。

历代高僧

李叔同法顺  便能法师 不空 昌明法师 彻悟大师 澄观法师 持松 达摩禅师道绰  司马道信 道宣 马祖道一 安定法师 道藏 法顺 法照 佛陀 佛源 灌顶 果如 寒山大师 弘忍 怀素 黄龙慧南大师 六祖慧能 仰山慧寂禅师 慧皎 慧可 慧思 慧远 慧沼 惠能大师 鉴真大师 截流大师 净检 鸠摩罗什 窥基 李通玄 僧成星云 义净 一行唐僧 释虚云 元照 月霞 正果 真谛 知礼 智光 智猛 智敏 藕益智旭 智严 智源 式海 行策大师 永明延寿